【看中國2020年2月3日訊】「印度人小費最差,比較狠的甚至一毛不拔。」一家中餐館的服務生與老闆異口同聲說,此為餐飲業公開的秘密;23歲的女服務生小張已有五年以上的餐館打工經驗,她說:「一看到老印上門,都會不由自主的減少服務次數,因為現實逼人,多好的服務都拿不到小費。」那麼華人付小費呢?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小張找出之前一桌印度人的消費收據說,那桌客人叫了炒飯跟幾樣菜,結帳金額是63.6元,她首次收單的時候,發現簽帳單小費欄竟然空白;有經驗的她則假裝顧客忘記填,又走回桌邊提醒,她看見客人拿起筆來寫了字,但是等他們離開後,她收回簽單時倒抽了一口氣,「我的老天爺,小費竟然是1.4元!」
餐館老闆John於中西部開過三家餐廳,從事餐飲工作已超過15年,綜合各個族裔給小費的「習慣」從低到高排列,他說,印度裔居冠,非裔排第二,「華人反而普遍都會給,而且至少會給10%到15%。」
經營三家美甲店的柯小姐也說,老印的確給的小費很少,但她的經驗顯示,做指甲的客人中,韓國人給的小費最差,不給的也比比皆是。
關於印度裔為何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有一位MBA碩士學位的印裔索羅特(Ameya Thorat)於線上問答網站Quora發表文章表示,對於小費印裔錙銖必較,源自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與文化因素。
索羅特說,印度人有不同的方言、宗教、價值觀、信仰跟種族;他生活在孟買時,常看到婦女和街頭小販討價還價,因此從文化來看,談判為印度人的一部分,也是尋找最優惠價格之最古老且可靠的方式。但是他也呼籲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不要「預設立場」,看到印裔就自動服務打折。
相較於印度裔之談判文化,華人付小費另有一種同鄉情懷;有許多留學生和新移民來美初期都有打工與開電召車的經歷,深知小費的重要,總會多給些小費以示支持。
例如福州來的林海,十多年前從紐約餐館工做起,日前他參加到外州旅遊,在途中到華人開的自助餐廳吃飯,大約15元餐費他卻留下7元小費;朋友認為自助餐服務少,不需要給這麼多小費,但林海說,在外州做餐館跟在紐約等大城市不一樣,客人少,生意難做,「再說都是福州老鄉,應該多給一些支持他們。」
常坐華人電召車的邱銳庭也一向會給出20%的小費,他常和電召車司機聊天,發現說他們不少人移民美國幾十年、但是依然不會英文,只能到華人電召車公司內供職,還有一些年輕人邊打工邊上學;他說,「他們都有各自的不易,所以哪怕乘車體驗很差,最後還是會心軟多付小費,畢竟大家都在異鄉打拚,老鄉如果不挺老鄉,又有誰會挺?」
責任編輯:許天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