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相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星相學」(Astrology)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在一些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關於古人「夜觀天象」的描寫,其中最著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
那麼,古人觀天象實際上是看什麼呢?他們是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來加以推演,以占卜個人的吉凶、預測政權的更迭等。例如「熒惑守心」就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會發生皇帝駕崩、政權垮台等大事。
用現代的話來講,古人觀察天文現象,如行星的沖合、月球的盈虧、彗星的隱現、太陽的出沒、流星的閃逝、新星的爆發、日月的交食和極光等天體運行的變化,來對天下大事做出預測。
「五星」和「七政」
天象觀測的內容,主要是「五星」和「七政」。所謂「五星」即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所謂「七政」就是在「五星」的基礎上加上太陽和月亮。
簡單說來,「觀天象」要給天上的星星進行分類,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上垣指太微垣、中垣指紫微垣、下垣指天市垣。
「二十八宿」分別是:
1、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2、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3、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4、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這樣,便產生了「東方的天市垣」、「南方的太微垣」、「西方的少微垣」和「北方的紫微垣」。然後再給每星垣定一個主星,從而進行觀察推斷。
月亮的變化
星相學家也會觀察月亮的變化來預測天氣,例如《尚書·洪範》中說:「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詩經·小雅》中說:「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天人感應
此外,古人相信「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說法。西漢的董仲舒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天人感應體系」。從此,越來越多的人都學會了藉助天象的變化,來預測一些將要出現的重大事件,比如:「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長十餘丈,或日赤氣,或日天裂,其後有七國之兵。」
中國歷朝歷代都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觀測天象,比如秦漢時代的「太史令」;唐宋時代的「司天監」;明清時代的「欽天監」等。
皇家天文學機構的主要工作包括了:天象的觀測記錄、星表或星圖的編制、觀天儀器的研製和管理、曆法的修訂、曆書歷譜的印製和頒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