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将軍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唐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其影響之大、之深遠,以至於今天海外華人依然被稱為「唐人」。大唐帝國中、前期的疆域極為遼闊。極盛時期最西端曾經瀕臨西海(裏海)東岸,鹹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湖。最南段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而在西漢就已經併入中國版圖的西域,此時更成為溝通東亞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樑。但經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遭吐蕃入侵,唐朝官方對河西地區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甘、涼十一州」。「甘、涼十一州」問題成為牽動整個帝國心靈的隱痛,大唐已經無力驅逐入侵者收復河西。
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沙州(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張議潮自幼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驅逐侵略者。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發生大規模內亂。曾經令唐朝和河西軍民聞之色變的一代西域梟雄,吐蕃贊普朗達磨被刺殺。他死後,各方勢力互不妥協,最終導致爆發全國性的大規模內戰。期間,貴族尚恐熱攻佔都城邏些和大部分地區,自稱宰相。
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間月,尚恐熱對唐朝發動的幾次大規模入侵都被唐朝官軍擊潰。唐軍陸續收復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區的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張議潮等待已久的實際終於來了!
公元848年,張議潮與好友安景旻、閻英達領頭揭竿而起。吐蕃當地駐軍立即出兵鎮壓。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張議潮和麾下將士採取佯裝敗退,途中設伏截擊的戰術。戰鬥中,作為主帥的張議潮披掛盔甲,騎乘戰馬,揮舞大刀始終衝在最前線。在主帥無畏精神和對吐蕃殘暴統治巨大憤恨的雙重鼓舞下,義軍將士無不奮勇爭先,拚死殺敵。進攻的吐蕃軍大敗,被殺、擒數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沒,殘餘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復!
隨後,張議潮趁勝進擊,一舉收復瓜州(安西)。收復瓜州後,張議潮立即派遣使節前往故國唐朝。以明確自己起義是為回歸祖國。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為首的河西使團歷盡磨難,衝破吐蕃重重阻隔,終於到達故國首都長安,向唐朝皇帝呈遞河西義軍首領張議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眾懇求母國出兵協助起義軍的萬民折。唐朝政府立即派遣軍隊進入河西地區,協助起義軍。
在派出使團的同時,張議潮採取「且耕且戰」的戰略,一方面整訓軍隊,擴充軍隊;另一方面發展生產,囤積糧草軍需。而河西地區民眾對義軍則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踴躍參軍,並捐獻大量糧食、錢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義軍迅速壯大。陸續擊退吐蕃對沙州基地的數次反撲。隨後,張議潮感覺實力已經足夠強大,遂決定轉入對吐蕃的全面戰略反擊!
在議潮率義軍對吐蕃在河西地區駐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時,各地民眾聞風紛紛起義。義軍勢如破竹,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新疆哈密、吐魯番;甘肅張掖、酒泉、蘭州;青海樂都、化隆、岷縣)。徹底摧毀當地吐蕃經營近百年的侵略構架。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全部光復!
當河西起義捷報送到長安後,唐宣宗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同年,以張議潮弟弟張議譚為首的29人河西使團到達首都長安,朝見大唐皇帝陛下。同時以河西義軍領導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遞河西走廊地區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圖、戶籍和貢品。至此,除涼州外,被吐蕃佔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終於回歸大唐。幾代河西人民魂牽夢繞的歸國夙願終於成真。
唐朝接到河西地圖等物品和捷報後,通報全國。河西的回歸在整個唐朝以及周邊國家中造成地震般的轟動效應。因為這是唐朝自安史之亂近百年後,在國力和威望極端衰落的情況下,極為罕見的一次從周邊強國手中大規模收復如此龐大的一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失地,大唐國內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公元850年11月,唐帝國政府下令以河西義軍為主,在沙州建立歸義軍,負責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為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張議潮雖然有了官職,但當時唐朝已經國力衰敗,內憂外患。中央政府只能向河西地區提供極其有限的經濟支持,而張議潮要面對的則是一片殘破的河山。
吐蕃佔領河西後,對河西地區完全是竭澤而漁式的瘋狂掠奪,導致該地區本來十分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政治體制遭到災難性破壞。另外,當時的軍事形式也不容樂觀。曾出兵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回鶻又經常騷擾、掠奪唐朝北部邊境,回鶻同樣對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河西走廊虎視眈眈。而已經敗退的吐蕃則磨刀霍霍企圖反撲。同時,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也不斷襲擾吐蕃。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吐蕃雖然被驅逐了,但經過吐蕃近百年的統治,在河西地區遷徙進入大量各少數民族移民,這造成十分複雜的政治局面。於是,張議潮開始在河西地區大力進行改革。
張議潮以歸義軍強悍的武力震懾為後盾,以唐朝一貫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爭取少數民族上層的支持。同時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護,甚至制定了極為嚴明的法規和軍紀以約束軍隊和漢民眾。在這些正確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僕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張議潮奏請朝廷,任命尚延心、僕固俊的成為唐朝武將。同時將其所屬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兵士進行整編,組成忠於自己的精銳騎兵軍團,總人數接近7000人,成為河西歸義軍一支強大的精銳武力。
同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開墾荒地。努力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大量興辦學校,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在張議潮的努力下,河西走廊地區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迅速恢復元氣並且巨大的發展。吐蕃近百年統治留下的各方面積患,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落後餘孽被大唐之風盡皆蕩滌。首府敦煌成為西域名城,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視河西後,在奏章中明確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隨著經濟的恢復,河西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此時的歸義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兵員漢族為主,包括多個其他少數民兵在內,以騎兵為絕對主力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於是,張議潮開始大規模對侵犯河西地區者用兵:公元856年,張議潮大敗受吐蕃指示襲擊河西的吐谷渾。河西鐵騎軍團在擊潰敵軍後繼承昔日大唐安西軍隊強悍的遺風,長途追擊近千里。在肅清外圍支脈後,張議潮開始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擊依然佔據部分大唐河西故地的宿敵吐蕃。公元858年8月,張議潮親自率領7000騎兵東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後的據點涼州。公元861年,唐歸義軍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收復河西最後一塊淪陷失地西北重鎮涼州。至此,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走廊。張議潮終於實現了「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宿緣。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統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全部軍、政、民事物。而張議潮則繼續向西,擴大戰果。
公元866年2月,張議潮與麾下回鶻族將和吐蕃族將領僕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組成的主力騎兵數萬人西征吐蕃佔領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唐軍所向披靡,斬首吐蕃軍萬餘人,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臺(新疆高昌、吉木薩爾、輪臺縣),前鋒深入西域。這是自安史之亂百年後,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
公元866年10月,已經深入吐蕃大縱深腹地的唐河西歸義軍在張議潮、僕固俊等指揮下,在廓州(青海貴德)包圍當時吐蕃最高統治者尚恐熱。在唐軍拚死猛攻下,吐蕃全線崩潰。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淪喪近百年之久的隴右地區回歸故國。張議潮創造了讓後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奇蹟!
此時的張議潮可謂功成圓滿。公元867年,已經69歲的張議潮親自來到長安,以「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的氣概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忠誠。為表章張議潮建立的不朽功勛,唐朝政府晉封他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南陽郡開國公。
公元872年,張議潮長安病逝,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享年74歲。唐朝廷追封張議潮為太子太保,以國公規格隆重下葬。張議潮病逝的消息傳到河西地區,萬眾悲哀,哭聲震天。
責任編輯:美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