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以「一瓣心香」來形容心中真誠的敬意,一顆虔誠的心有如爇香(焚著香)供佛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佛教徒以燃香供養三寶表示虔誠,虔誠的心如爇香也稱為「心香」。如南朝梁簡文帝《相宮寺碑銘》吟:「窗舒意蕊,室度心香。」供香的馨香幽傳,上達神明,古人在《尚書》中就說了:「至治馨香,感於神明。」
心香
不管是佛、是道的信仰,都重視「心香」,不管是無形的還是有形的,都重在虔誠的心意。道教有八種上等香,稱為「太真天香」,就是: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南宋寧全真祖師《上清靈寶大法》)其中的道香就指心香,也是一種清香:「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即是以清純無求的心靈敬拜神明,心歸天道,是為心香也。不管點不點香,這種心香都是虔誠的、澄淨的清香。
在禪宗,各禪寺中開堂說法之前,往往先給開山祖師敬一瓣香,如慈明禪師的開堂語:「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無得禪師。」(《古尊宿語錄・慈明禪師》)這裡敬上「一瓣香」是指具象的香,但是更重要的是包含抽象的「一瓣心香」的虔誠。
敬神之事,不在供品的多與貴,以一顆敬仰而無求的善心來禮敬,是上佳的香枝,這是「一瓣心香」的微世界,有超越凡眼的能量。如這一首《祝香咒》詠:「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唐代韓偓《仙山》詩吟:「一炷心香洞府開,偃松皺澀半莓苔。水清無底山如削,始有仙人騎鶴來。」就說虔敬的心要如水清無底,通達三界外,才能感動仙人降臨。宋代臞翁也說:「禱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
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也都有虔誠的信仰,宋朝以來,「一瓣心香」在詩詞中盛放,在小說中也看到以「心香」來敬神、敬佛的民俗。比如,《西遊記》寫一富貴人家千金:「小姐徑進寺門,參了菩薩,大設齋襯。喚丫鬟將僧鞋暑襪托於盤內,來到法堂,小姐復拈心香禮拜」。這裡所拈的「心香」,是具體的瞻仰禮拜的香。
香不一定是線香,也有字樣、花樣形的盤香,稱「香篆」,也稱為「篆香」。宋朝陳敬著作《陳氏香譜・卷三》紀錄了「瓊心香」,有成份和作法,但是未記載形狀;還有一種「寶篆香」,「篆煙燒盡一盤花」,也就是說篆香不是常見的線香,而是篆文字的形狀,或者是模擬花、物的花樣。
宋人用模子作「香篆」,把香粉末調勻後用印模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就是篆文狀的盤香。宋人洪芻《香譜》說「香篆」也有一種是鏤刻木頭做成的,甚至直徑大至二、三尺,香篆可以防香塵,燃於佛像前敬佛,或燃於飲席旁可熏香。[1]
唐代韓偓《仙山》詩吟:「一炷心香洞府開,偃松皺澀半莓苔。水清無底山如削,始有仙人騎鶴來。」(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瓣心香」禮敬天地神佛,誠心最重要。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過去世叫做儒童。有一天,他遇到燃燈上古佛遊於世間。儒童想要敬佛,他看見了附近有一個女子手中有七枝青蓮,很是歡喜,於是出了高價想買下五枝青蓮。這個女子叫瞿夷,對他想用高價買青蓮很好奇,就問他買青蓮作何用?儒童回答說是用來供佛。瞿夷心裡十分感動,銘生誠敬的心,對儒童說:「原來如此,願我來生能與君做夫妻,永不相離。」瞿夷將剩下的二枝青蓮花又遞給儒童,說「此二枝青蓮花,請代獻佛求願。」因她身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願。
儒童到了燃燈佛前供上七枝青蓮。他看到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鋪在地上,但是還不夠用,又解開頭髮以髪鋪地,讓燃燈佛踏履他的衣服和頭髮走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授記說,由於你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一劫後,你將成佛於世間,名釋迦牟尼。當時的儒童,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瞿夷就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耶輸陀羅。[2]
「一瓣心香」無上誠意,一誠通天界。心香能上達佛國仙府,心誠則靈,傳說久矣!
註
[1]《香譜》:「鏤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然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2]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