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最好的交往,不是無時無刻在一起,而是保持適當的距離。這個距離,不遠,也不近,不疏,也不密。
01
西方有這樣一則寓言: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人與人之間其實像是相互取暖的刺蝟,太近會彼此刺傷,太遠又無法相互取暖,只有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就加和諧地相處,而合適的距離產生才是舒服和溫暖的真諦。
02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往,是保持適當的距離。每個人都需要足夠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出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域。不論是情感世界,還是內心世界,亦或者個人空間,都需要保持這個自我領域的足夠自由與自我掌控。不要說你們是知己還是閨蜜,不論關係多好,一旦個人空間被太多的佔據,甚至觸犯時,我們的內心都會覺得不舒服,不自在,覺得厭煩,甚至惱怒。
最好的感情,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不僭越,不冒犯,不挑戰,不造作。不是拿著感情好的盾牌就可以為所欲為,覺得多給了幾分顏色就可以越俎代庖。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絕對不會因為感情好,就需要寸步不離,無話不談。
03
人與人之間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遠遠近近自己定,原則是讓自己愉快別人輕鬆。
別小看這些生活裡的距離,有多少情感都最終敗在距離上。遠了生出不滿,近了又生出矛盾。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面者交往容易。
家庭成員、情侶之間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
04
朋友做完美容,不見神清氣爽,倒見疲憊與氣憤。
問及原因,她說:「這哪是美容,簡直是受虐,還是精神虐待。」
接著,朋友忍不住敘述了整個過程。
剛進美容院,就被大姐開啟查戶口順帶逼婚模式,
「姑娘,您多大了呀?」
「30歲」,朋友答。
「哦,那應該結婚了吧,老公做什麼工作的,孩子多大了?」,大姐一連串的問題讓朋友已有些煩怒。
得知朋友還沒有結婚,大姐更是來了興致。
「怎麼還沒結婚啊,是不是連戀愛都沒談過啊?姑娘家的,可得抓緊啊!」
說到這裡,朋友已難以忍耐,直接回敬一句:「我沒結婚,不代表沒談過戀愛。」
沒想到大姐更是不甘示弱:「小姑娘脾氣好火爆,難怪皮膚這麼差!」
朋友自認倒霉,決心裝聾作啞,不再理會大姐的問話,一心想著,趕緊做完美容,離開便好。
大姐倒是不在意,自顧自地接著問下去,從身份調查變成了財力評估。
「小姑娘,你平時做什麼工作呀,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啊,看你平時還能做做美容,收入一定不錯吧!」
「小姑娘,我看你身上的衣服挺好看的,是什麼牌子的呀,多少錢買的呀?」
「小姑娘,你那包看著挺高檔的,多少錢啊?」
……
直到朋友忍無可忍,說:「你再問下去,我投訴你!」,大姐才意識到問題,停止盤問。
但狹小的空間裡,兩人互不搭話,不尷不尬的待著,也極不舒服。
兩個小時的美容過程,原本為了愉悅放鬆,卻變成了蹂躪身心。
朋友無奈地說:「我知道她是想套近乎,緩和氣氛,可是也太越界了,我倆初次見面,我何苦把生活狀況、經濟狀況與一個陌生人道之,太沒分寸了。說好的情商呢?」
我理解朋友的感受,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有類似的體驗:被許久不見的親戚盤問工資幾許,何時結婚;被剛認識不久,尚未建立信任的朋友伸手借錢;被初次見面的異性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所驚嚇……
當我們談論這些人、這些事,總免不了評論一句:情商太低。
其實,所謂情商,無非是對界限的把握。
這個界限,包括時間的界限、包括親疏的界限、也包括場合的界限。
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對這種界限的微妙之處能夠準確拿捏、充分考慮對方感受,讓彼此舒服的人。
05
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些人是第一次見,有些人一年見一兩次,和這些不熟悉的人相處,就算第一印象再好,也不能沒有分寸。
不要試圖窺探別人的隱私,說話留有餘地,不能強人所難,說話不能不看時機。惟有親密有間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美好的存在。
先哲伏爾泰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願意用生命來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每個人的生命都屬於獨自個體,思想方式、處事方法,這是一種距離。但不排斥對方的方法方式,並不意味著對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雙方的關係距離卻不因思想迥然而拉遠。
「君子之交淡如水」講的就是交往的至高境界,親而有間、疏而有密的適度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