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喝了「狂泉」水的人,沒有不發狂的。(繪圖:志清/看中國)
《宋書・袁粲傳》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話說很久以前,在偏僻的南方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裡沒有河流,只有一眼山泉,名叫「狂泉」。凡是吃了這眼泉水的人,沒有不發狂的。所以,國中的人民都發狂,有的癡癡呆呆,有的嘻嘻哈哈,或蓬頭裸身,或齜牙咧嘴,或豎蜻蜓,或翻觔斗,總之千姿百態,什麼都有。只有國王,他不飲「狂泉」之水,自己在後院挖了一口井,汲井水喝,所以全國唯獨他一個人安然無恙。
但的國人發現國王不吃狂泉,反而認為國王一定是發狂了,便聚集在一起商議,決定幫國王治療「狂病」。
大家湧進王宮,把國王按倒在床,有的用針亂戳,有的用火艾亂燒,有的拿莫名其妙的藥往國王嘴裏塞,有的在國王全身到處亂摸亂擠。最後國君實在吃不消這般苦楚,只好讓大家架到狂泉邊,也喝了幾口泉水。
喝完後,國王也發了狂。於是,舉國上下,無論國君還是臣民,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所有的人都瘋瘋癲癲,到處鬼歌狼嗥。這樣,大家反而都高高興興、心安理得了。
堅守信念還是隨波逐流?
袁粲是南北朝時劉宋官員,他品性清高,不願攀附權貴,對同流合污的官場不勝感慨,遂留下了「狂泉」這個寓言故事。
「狂泉」雖然只是一個假想的故事,但是發人深省。當一種錯誤思潮席捲而來的時候,就像「狂泉」一樣毒害著人們,形成人們頭腦中的偏見和習慣,大有「舉國若狂」之勢。於是,真理被踐踏,是非被顛倒。而那些頭腦清醒、堅持真理的人,反被誣為狂人、瘋子,承受折磨。
當舉國上下只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顛倒黑白的情況之下,一個擁有清醒的頭腦和能夠明辨是非的人,要想在這種環境中堅持正確的原則,堅持正義的理想,的確是極其困難的。
在社會上總是有人不能明辨是非,對於是似而非的觀念趨之若鶩,將荒誕不經的言論竟視為真理般的全面接受。不能明辨人云亦云的看法是否正確,甘作順民的代價是否換來此生永遠的向下沉淪?
就如故事中所言,飲了發狂的泉水,不察自己的言行變得瘋狂,卻無法容忍未飲狂泉的正常行為思想。更糟糕的是,多數人的荒謬行為舉止,竟會被視為「真理」!當別人都順從一種近乎瘋狂的思想,你能勇敢地站出來有勇氣說那是顛倒黑白的錯誤嗎?
「狂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積非成是」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如果社會崇尚的不再是善良、真誠及堅忍的美好人性,而是崇尚虛假、暴力及鬥爭的話,好人被當成是壞人,那社會只有不斷地沉淪及腐敗了。因此,我們豈可隨波逐流而失去該有的理性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