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是唯一不會因為年華老去折舊,反而會更有價值的東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韓星姬
我不是那種「一般人」
現在這個時代,講一個人很平凡,總會有點 loser 的感覺。好像要有點不一樣、有點新的什麼,才會獲得認同。若是和平凡沾上了關係,會讓人不禁害怕連自己的身分都被抹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少年們做出的舉動,這種現象超越了時空,不分世代或國家,青少年們總是沉浸於和既有秩序相反的次文化當中。比方一九六○年代,以美國舊金山的青少年世代為中心,延伸到全國的嬉皮文化。
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那是一種保護裝置,用來保護自己還不夠牢固的本質,也是一種尋找自我本質的過渡期行動。
拒絕平凡的另一面,也有可能是對成功的強烈執著。朝著「絕不要平凡過一輩子」的目標奔馳的人,這些人相信必須更猛烈地求生、爬得更高、得到別人的認可,才算有意義的人生。對他們而言,不可能當那個平凡的「一般人」。
「我不是為了當一般人才出生的嘛。」一位三十歲出頭的女子這樣對我說。每當她沒辦法實現願望時,就會開始抱怨父母。雖然想要成功,但她相信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援,才每次都被其他競爭者超越。她的心態是要用一次機會,補償過去的所有怨懟。
對於總是哀嘆一次的機會若沒有成功,就會變成平凡普通人的她,我請她回去仔細想想,有沒有小看了現在自己擁有的東西,而其中有什麼是對她而言絕對不能失去的。
好好研究一下那些平凡到難以形容、感覺太理所當然擁有的東西,便會帶來驚人的新發現—「原來我還擁有這些啊」。等到她年紀再長了一些,也許就會明白,現在自己寫下的紀錄正是生命的成果,甚至比那些閃亮的世俗成功來得更加耀眼奪目。就像二十歲時覺得很重要的東西,也許到了三十歲之後便褪色了;三十歲時賭上性命想完成的事情,到了四十歲可能就變成無用之物,或者不再那麼重要了。二、三十歲時可能一味談論著非凡的人生,但隨著時間過去,就會開始了解平凡人生所具有的真實感、還有深藏其中,沒被看見的原動力及值得尊敬之處。所以很多書才會勸人培養「向前遠眺,並做出選擇的能力」。
那麼平凡的人生究竟如何呢?不說四十歲,即使是到了七十歲之後,平凡的價值仍然會閃閃發光。比方說老夫妻在公園牽著手散步的樣子,相信每個人都曾想像過一次這樣的未來。這是一對夫妻一起健康地老去,才能完成的景象。
平凡是唯一不會因為年華老去折舊,反而會更有價值的東西。
本文整理、節錄自韓星姬《擁抱年齡焦慮》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