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被行政手段控制脫離正常狀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0月2日訊】70年彈指一揮間,世界處於大變革時期,中國經濟也走到了十字路口。《看中國》財經欄目特此編撰中國經濟70年系列文章,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國土資源年鑑》、《中國財政年鑑》、《中國稅收年鑑》以及各大學等研究機構。數據龐雜浩如煙海,文章若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讀者予以指正。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這和曾經出現的嬰兒潮有關。人口的增多帶來了人口紅利,初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有較大關係。但是,隨著計畫生育政策的實施和後續放開管制,中國人口被行政手段控制脫離正常狀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同時,人口危機正在不斷逼近。
中國經濟70年系列文章:
中國經濟70年:GDP增長已是強弩之末(組圖)
中國經濟70年:財政增長2950倍 盈餘已不多
中國經濟70年:貨幣戰爭與通脹之火(組圖)
1949年之後,中國先後出現過3次嬰兒潮。
第一次嬰兒潮出現在1949年後不久,為全球二戰後嬰兒潮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中央政府實行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率將近300%。1953年,中國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5.4167億人。
1958年春,一些地方進行了超社界、鄉界甚至縣界的生產協作。毛澤東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此表示讚賞。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人多力量大」的觀點:「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幹勁大。」
由於農業集體化和大躍進運動導致全國性大飢荒,第二次嬰兒潮出現在1962年後,高峰在1965年,持續至1979年,當時由於中國經濟情況稍微好轉,補償性生育來勢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間,平均達到33‰,10年全國共出生2.5億人。是中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後來經濟影響最大的主力嬰兒潮。
第三次嬰兒潮出現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為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們開始成家立業,進入生育年齡而產生,這也稱作回聲嬰兒潮。其中1990年是這6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於計畫生育政策,此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總量雖不及第二次嬰兒潮,但也有1.3億人。
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導致的經濟成長效應。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紅利」在很多情況下和「債務」是相對應的。2013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這意味著人口紅利趨於消失。
同時人口撫養比也在逐漸增高。人口撫養比也稱人口負擔係數,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
中國人口撫養比。
中國人口規模的長期變化趨勢,一定程度上受到計畫生育政策的變遷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實行計畫生育政策,1980年開始進一步嚴格生育調節,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文「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短短10年內,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從1970-1975年間的4.8降至1980-1985年間的2.6。1990-1995年間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此後一直處在低生育水平,2010-2015年估計為1.6,位於世界低生育率國家行列。為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官方於2014年開始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允許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生育兩個子女;2015年底進一步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2017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比1980年下降了32%。2017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5.3‰,還不到1980年的一半。
中國總人口與兒童人口。
近日,一些城市陸續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的相關數據,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從全國數據來看,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較上年減少約200萬,是連續第二年下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2019年8月5日對媒體表示:「政策調整效應在今年應該消失了,因為補償性生育在過去3年中已經完成了。如果生育率不能回升,出生人口就會持續減少下去。」
中國人口的變化,完全在政府的管制當中,從鼓勵生育到控制生育,再到鼓勵生育,這種行政手段管制人口的行為世間罕有,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2013年11月11日,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40多年,我國由於計畫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我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做出了表率,樹立了負責任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