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爲何最終選擇定都南京?(圖)


孫中山最終選擇南京為首都。圖為南京的國民政府總統府。(網路圖片)
孫中山最終選擇南京為首都。圖為南京的國民政府總統府。(網絡圖片)

開國定都,一向是中國歷朝歷代的傳統。大凡開國定都總要考慮當地的地理形勢和交通方便與否等因素。西漢定都長安,因為關中號稱天下膏壤,地勢險要,挾制東方郡縣好像按著別人的脊背。東漢定都的洛陽雖然不如長安,這是因為長安經西漢末年兵燹,殘破不堪。何況洛陽卻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風光,亦算有險可憑,況且歷來就是古都。東晉的京都南京,號稱石頭城,虎踞龍盤,扼江而擋北方,自然是風水寳地。北宋的京都汴梁雖地處中原,但無險可守,金兵南下,一舉就把北宋滅亡了。明朝開國時定都南京,但是,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目的是為了對抗蒙古的兵馬,不得不如此。

說起來,首都是一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從中國的歷史看,歷朝歷代關於都城的選擇,多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位置適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勢險要之地。統治者對都城的選擇均十分慎重,主要是從有利於鞏固統治和經濟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孫中山要創建中華民國自然也必然有定都何地的選擇。但是,他開始選擇的並不是南京

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887年,孫中山就對中國首都的選擇有過縝密的考慮,他曾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可見,孫中山關於首都的第一選擇,應是武昌。

1902年,孫中山在與章太炎的一次談話中強調說,「金陵猶不可宅。」意思就是說,南京不可做一個國家的首都。他認為,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寳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除此,他還曾說過,「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孫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慮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關中、洛陽等地自然環境已經不如古代,而武昌揚靈於大江,東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撫河洛,靠著鐵路交通,而北達長城,南理兩粵,這是石頭城的南京所達不到的。他們還認為當年太平天國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難以制遠,實為失策,也是滅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難看出,孫中山說來說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於武昌地處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諸次起義中第一個在省會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況且又是孫中山的一貫主張,並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將首都設在武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多數省份都主張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首都設在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電全國,呈請己脫離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權代表赴武昌設立臨時政府。然而,其時清朝大軍屯兵江北,虎視江南,漢陽已經失守,武昌極度吃緊,湖北軍事形勢極為嚴峻。而當時革命黨人的政治基礎在東南沿海,江浙革命黨人就主張將新國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為此,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提議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

但是,就在此時,傳來了江浙聯軍於12月2日攻克東南重鎮南京的消息。於是,各省代表精神為之一振,兩日後在武昌立即開會作出決定,將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同時決定各省代表會議也遷至南京召開。

12月12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籌組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政府。在以同盟會委員為主的參議院「國都」問題時,又出現了南京與北京之爭,主張建都北京的竟有20人之多,而主張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月25日孫中山從國外回來時,看到如此新形勢,就放棄了將首都設在武昌的考慮,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張。在參議院多數人投票反對定都南京之後,經孫中山、黃興等人一再堅持和勸說,參議院復議時才確定在南京建都。



責任編輯:徐雲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