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能所有利益相關方都能開心,事業就會長久的成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9月12日訊】這個話題的靈感來自於兩個朋友,其一是一個90後的小孩,他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先後供職於高盛和華平資本,工作才3年,他就開始和人合夥開私募基金了。我先來介紹一下他的賺錢套路,Pre-IPO,特別是中概股的Pre-IPO。大家知道,IPO並非任何時候,都能夠順利的被搶購一空,但是投行收了人家那麼多的上市輔導費用,就要承銷,最後賣不完的通常還要自己包銷。
於是,上市過程到了最後階段,投行會帶著自己輔導的上市公司,四處宣傳,也就是所謂的路演,然後找一些有實力的機構來做基石投資者,在IPO之前就把要賣的股票先賣掉一部分,以確保IPO的成功。他因為有在高盛和華平工作的經歷,所以有資源能夠拿到一些Pre-IPO的份額。拼多多上市以前,我還幫推銷過。我問他,如果Pre-IPO,上市即破發虧了怎麼辦?他說投行會在別的機會裡給你找回來。基石投資者都是投行的關係戶,是來幫投行順利完成承銷的,如果次次虧,關係就壞掉了。他說,投行要想長期賺錢,就要上市企業、投行、以及基石投資者都開心。
另一個故事來自於我的保險銷售經理。她本來是全職家庭主婦,把兒子送去加拿大讀書以後開始銷售保險,很快她的保險做到了全廣州前十名的水平。除此之外,她還兼職開了一家高端花店,活成了女人們羨慕的榜樣。她最厲害在於,我們都知道她做保險,但是她的朋友圈只有花店的鮮花,她見面幾乎不談保險的事情。她就有本事,讓別的保險銷售辛苦推銷了保險,顧客找不推銷保險的她來完成簽單。那麼她的秘訣是什麼呢?一句話概括,「大家開心就好了」,這是她的原話。
我認識很多人,本是厭倦了俗世種種爾虞我詐,才投身資本市場。看起來,資本市場上也真處處強調量化,強調理性的力量。人情世故似乎在投資成功的影響成分很小。但是真的如此嗎?
曾經有次去調研,有個國有企業的高管忍不住問一位年輕的投資者,「你哪裡來的那麼多錢?」這句話的弦外之音令人脊背發寒。外部投資者,大股東,上市企業高管,並不是天然的統一戰線。商品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在資本市場收割投資者不是賺錢更簡單嗎?企業賺了錢,大股東賺大頭這沒毛病,但是人家為什麼要讓你賺小頭?自己全拿不是更好嗎?
從這個角度出發,個人投資者,要麼選擇明星企業和明星企業家,要麼就買ETF基金。要是單獨因為一家企業很低估就重倉買入,那是還是有危險的事情,我見過不少私募基金,買了上市企業的股票,買成了十大股東,但是和上市公司0溝通,0現場調研。以我現在的認知水平來看,是高估了人性,也高估了自己。大股東怎麼想,高管們怎麼想?如果都一無所知。如果他們都不開心,他們很有可能會讓你付出巨大代價。
安邦那麼大的機構,萬科,招商銀行的股票,價值看錯了嗎?但是管理層和創始人不開心。許家印,姚振華那麼有錢,買了格力電器的股票,董小姐不高興,價值是有了,但到最後好賺錢嗎?
2018年,我們自己的基金管理顯著加大了和上市公司的溝通,有些溝通卓有成效,我們投桃報李,在自媒體上無償宣傳其公司價值,比如說融創的股東大會就非常歡樂,大家都跑臺去和老孫合影。這一年下來,我感覺公司現況越是不好,越是天時不利,去溝通的效果就越好,人和的工作就越是事半功倍。當然,也有些公司傲慢拒絕溝通,我們會默默賣出止損,不再關注。
在確認公司有價值的前提下,積極交流思想,互相體諒,用真誠打動對方,讓所有人都開心,是我2018年最大收穫,作為基金管理者,我也希望最後能所有利益相關方都能開心。我想這樣我們的事業就會長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