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善良會成為缺愛、自卑、懦弱、孤獨、偏執、經常被孤立和欺負的代名詞。
文/慕顏歌
有時,善良是絕望的掩飾
有時,善良會成為缺愛、自卑、懦弱、孤獨、偏執、經常被孤立和欺負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因為編輯過《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一書,我很難把善良的意思與這些心理學名詞直接關聯起來。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暴力與霸凌,有無數在黑暗中的人,他們在職場上被上級欺壓、下級欺騙;在家裡被責備,甚至毆打;在朋友圈裡害怕得罪人而不敢拒絕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壓抑無處訴說,因為沒有人相信,甚至沒人願意傾聽,於是才有了各種因為自己無力反抗導致的抑鬱、失眠、孤僻甚至自殺等。
來自社會關係導致的各種災難層出不窮,全都因為我們無底線的善良,讓社會給了我們無盡的絕望。各種自殺事件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述說自己經歷或見證過的各種霸凌事件。加害者發洩完畢就忘記了自己造下的一切罪孽,留下受害者在永遠沒有盡頭的屈辱裡尋找自救之道。
我曾喝過半瓶農藥,割過幾次手腕,是深深知道一個被霸凌的人,處在怎樣的絕望裡的。然而,更難過的是不被很多人理解,那些人會輕飄飄地為人著想,會輕飄飄地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會輕飄飄地覺得這都多大點事啊,承受力太差了,甚至打著「我這不都為你好嗎,你怎麼就不記得我的好」的旗號安慰人。記打不記好,因為痛的,苦的不是你們。你們只記得你們受的苦,即使你的苦與真正地被你們霸凌的人相比微不足道,你還是會在別人表達痛苦時暴跳如雷。可是,無論你的表達多麼誇張,敏感甚至是在說假話,都無法打動他們,因為只有他們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
我不想討論那些受害者被人以愛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傷害後的無盡煎熬,只單純地說說,為什麼很多人在遭受了侮辱和霸凌後,默默地選擇了自殺。直線思維的人,不懂得事態的複雜性,所以以為導致一種結果的原因是單一的,處理問題的模式也可以理所當然地單一化。是什麼原因,讓那些受害者的自我救贖的勇氣,只用來自殺(如抑鬱、憂傷、孤僻和肉體自殘),而不是反抗呢?
有時,善良會成為缺愛、自卑、懦弱、孤獨、偏執、經常被孤立和欺負的代名詞。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
人的大腦有一套模式反應機制,大腦的認知能力是極有局限的,很多事重複過一定次數之後,你就再也不敢嘗試,也就是心理學所提到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這種習得無助感其實就是「絕望」。
「習得無助感」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一九六七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塞利格曼找來了三隻狗,第一隻狗不進行任何訓練,只是把牠綁住一陣子,然後鬆綁;第二隻狗則在被綁後,對牠進行電擊,但與此同時,塞利格曼會訓練牠推動拉桿,停止電擊;而第三隻狗在被綁後也接受電擊和推拉桿訓練,和第二隻狗不同的是,第三隻狗邊上的拉桿只是個擺設,無法停止電擊。實驗結束後,前兩隻狗都很快恢復到了平常狀態,而第三隻狗卻陷入了嚴重的消沉抑鬱症中。
當牠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當下的處境時,便會陷入極度的絕望之中,自此消沉、抑鬱、一蹶不振。
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結論,塞利格曼再次改進了這項實驗。他把兩群狗放入吊床中,對牠們進行短暫但是會帶來痛楚感的電擊,第一群狗可以透過碰觸按鈕來停止電擊;而第二群狗面對的是一個沒有任何作用的按鈕。做完了這一切後,塞利格曼把這兩群狗放到小房間裡,然後用柵欄圍住。當房間地板通電之後,第一群狗很快越過柵欄逃出電擊範圍,儘管第二群狗明明親眼看見第一群狗已經成功逃脫,但牠們依然躺在原地,被動地忍受電擊的痛苦。
當一個人進行同樣的努力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看不到希望時,也會選擇放棄,忍受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就擺脫的苦難。(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動物如是,人也如此。當一個人進行同樣的努力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看不到希望時,也會選擇放棄,忍受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就擺脫的苦難。他只知道以前的努力都徒勞無功,無論自己怎麼做都改變不了當下的處境,卻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多試一次或很多次。
我想,如果這項實驗再增加一個環節就更好了。增加幾群狗,一群狗按兩次才能停止電擊,一群狗按三次……以此實驗到狗狗再也不願意按下去,以此測驗大腦模式化的臨界點,那會相當有意義。
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要自我設限?
我們會「淺嘗輒止」來形容,為什麼會淺嘗輒止,那些關於成功的理念如堅持、永不言棄等為什麼不是大腦的主要模式而是變態模式,為什麼在我們極度想改變自己的方面尤其如此?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想改變的「壞」習慣,就是無法下定決心去改變?是我們真的沒有自制力,還是我們內心根本不相信那樣做就會改變?
答案當然是後者,你嘗試過,沒有用,內心早就認為毫無改變的可能──深深的絕望感讓你不想再花費力氣,重複那些已經多次被驗證過的無效努力。
本文整理、節錄自慕顏歌《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如何聰明善良,才能讓你做個內心柔軟,但有骨氣的好人?》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