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交響樂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組成,對來自台灣的演奏家們來說,到台灣表演,有一種有久別重逢的真切喜悅。(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神韻交響樂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組成,對於來自台灣的演奏家們來說,每一次回來為家鄉的朋友們表演,有一種有久別重逢的真切喜悅。在某次演奏家排演的間隙,我們採訪到了出生在福爾摩沙美麗島嶼的幾位演奏家。
大提琴演奏家黃怡禎,在離開台灣之後繼續在法國的古典音樂學院深造。小提琴家蔡惠智,在離開台灣之後前往法國深造。長笛演奏家李佳蓉,在進入神韻藝術團之前在美國攻讀音樂系研究生。還有邱妙慈,她是神韻藝術團的傳統樂器--琵琶演奏家。下面讓我們看一看她們是怎樣看待神韻交響樂團的巡迴演出的。
問:你們曾作為神韻樂團的一員為舞蹈節目伴奏。神韻晚會每一年都會來到台灣,這裡的觀眾對神韻的反響如何?
蔡:台灣人對於中國文化十分熟悉,也很挑剔。而神韻的演出在那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無疑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觀眾們的理解和認同使我們更加期待這次交響樂的演出。
黃:能夠向台灣的朋友們傳達我們恢復文化傳統的這一宗旨,是特別有意義的。畢竟,台灣人對於保留中國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上個世紀中期,中國大陸經歷了共產革命的動亂,很多人逃離大陸來到台灣,他們帶來的古文物和文化習俗也得以保留。而在中國大陸繼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傳統文化幾乎消失殆盡。今天,台灣人仍然使用自古沿用的傳統文字,中國大陸卻在使用經過簡化的漢字。
我相信提到文化傳統,台灣人有很多值得驕傲的方面,所以我們在與他們分享中國文化的時候也備感愉悅。
問:神韻的音樂和大家熟悉的中國音樂有什麼不同?
黃:傳統的中國音樂在台灣還是非常活躍的,大多數音樂會是以中國古典樂器合奏的形式展現。但是我們的音樂是結合了中國音樂和西方管弦樂隊,並且也有西方古典音樂家如勃拉姆斯和貝多芬的樂曲。與觀眾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神韻的音樂中有說不盡的深層內涵值得仔細品味,用心領悟。
邱:創作配器形式是採用了西方強有力的、結構緊密的古典技法,然而樂曲中的韻味、意境完全是純中國的。我常常被曲韻的細膩微妙牽引住,陶醉其中。
有東亞血統的人在欣賞音樂時會馬上被樂曲的主調觸動心靈,這種全新的音樂詮釋會非常的吸引人。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獨特的配器方式,我們的表演曾有兩把琵琶搭配小號行進的樂段!
問:你如何去描述神韻音樂?
李:小時候在台灣生活,對於中國音樂的第一印象是住家旁傳來的廟會音樂。那可不是教堂頌歌或者寧和的打坐音樂,那是一種鑼鼓喧天的嘈雜聲響。來到神韻後我才發現,一種文化可以被提煉出她最美的部分,並借用另一種文化的技巧將她不斷強化,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協作。
蔡:神韻音樂結合了二胡、琵琶、中國打擊樂器和西方管弦樂隊,這完全是一種創新。逐漸的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這種音樂形式具有的力量。並非完全採用中國樂器,也並非完全採用西方樂器,而是融合了兩者的精華。
問:在欣賞完神韻交響樂之後,你希望觀眾們會有什麼樣的收獲?
黃:我希望他們會更加理解、更加珍惜中國傳統文化。
李:我希望可以激發人們無限的想像。如果能夠隨著我們的音樂短暫進入平和寧靜的內心世界,或者昇華到純淨靈魂身處的天堂,我想我們就完成了使命!
(此文刪節自〈中西並舉 妙音臻至——採訪來自台灣的神韻演奏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