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圖片來源:Pixabay)
《清史稿》讚譽曾國藩,「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
國學大師梁啟超更是對曾國藩推崇備至,「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國藩,不僅在近代歷史,就算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可稱得上是難得一見的偉人;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依然稱得上是難得一見的偉人。
本文為讀者介紹曾國藩的詩作《不忮》、《不求》。
(一)作《不忮》、《不求》的源起
曾國藩總結自己一生讀過一些前代大儒的書,發現聖賢教導人們修身養性,千言萬語,可以歸結為兩個最關鍵的方面:不忮與不求。
「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是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是也。」--所謂忮,就是嫉妒別人的德行才能,妒恨別人有功勞,與人在上級面前爭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怠惰的人不肯好好修煉,好嫉妒的人害怕別人修煉、害怕別人比自己強。所謂求,就是貪圖利益,貪圖名聲,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小利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得到的時候總想得到,得到的時候又害怕失去。
「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想要為自己求福,要先去掉忮心,就是常說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少、沒有害人之心,那麼他的仁德就會寬厚博大。如果要想提升自己的品德,就要先去掉求心,這就是常說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偷盜之心,他的氣節就會超出常人。忮心如果不去除,內心就會處處與別人過不去、產生嫌隙;求心如果不去掉,滿腔都是卑污、低下的念頭。
曾國藩表示,在忮心與求心這兩方面他一直在努力克制,卻也沒有完全清除乾淨,因此痛心疾首。他告誡後人,要想心地純淨,就應該從這兩方面痛下功夫。曾國藩為此還作了《不忮》、《不求》兩首詩。
曾國藩表示,要想心地純淨,就應該從忮心與求心這兩方面痛下功夫。(圖片來源:Pixabay)
(二)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
曾國藩在《不忮》中開篇就點明,「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然後列舉了妒嫉者在諸多方面的表現。其實妒嫉心重的人自己活得也很累,你看他「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為了切身名利苟且鑽營,為了蠅頭小利不擇手段,時刻想著算計,樂此不疲。其實這樣的人生有何樂趣可言?身心都在煎熬中,總是患得患失,精神緊繃,不得安心,匆匆一生就此過去,豈不可悲可歎!
古語道: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的所行所言所思何曾逃過神的法眼?曾國藩指出,「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而且,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妒嫉心重的人造下的惡業,也一定會自己嘗到惡果,「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
曾國藩最後警告後輩們,一定要消除妒嫉之心,這樣做就會福報無限。「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不忮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已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悟。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最大的善莫過於寬仁,最惡的德莫過於嫉妒。嫉妒是妾婦才有的行為,猥瑣卑下不足掛齒。自己笨拙就嫉妒別人有才能,自己時運不好就嫉妒別人好運連連,自己沒有一點功績,就嫉妒別人建功立業,自己缺乏支持幫助,就嫉妒別人外援眾多。如果權勢地位相當,就害怕遭到他人的排擠而仇視對方。自己名聲不好,就嫉妒別人聲名顯赫。自己子孫不肖,就嫉妒別人子孫興旺。
為爭名而日夜奔忙,為爭利而東奔西走。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不惜詆毀別人的名譽。聽說別人遭難就心裡痛快,聽說別人遇禍就心裡高興。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人住的地方可以通神明、招鬼怪,自己的一言一行鬼神都能知道。天道重視善惡報應,嫉妒別人最終會害了自己。世上有太多卑污的言行,乖戾之氣相互交織、依附。乖戾之氣,重的會使自身遭受災禍,輕的也會減掉人生的福分。
我現在以此警告你們這些晚生後輩,要趕緊警醒過來。一輩子都為別人讓路,自己並不會失去半步路;一生為別人來祈福,自己也不會損失一尺布。如果能消除嫉妒之心,普天之下都會降下甘露。家家戶戶都會吉祥如意,我們自己也不會再有恐怖。
曾國藩《不忮》中的許多詩句堪稱經典,可當作名言警句來學習、記誦。而其中所表達的深意更是發人警醒,值得深思。
對於妒嫉,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賢士也都曾留下警示和訓誡。
人稱葛仙翁的葛洪在《抱朴子》中稱,「既疾其所不逮,喜他人之有災者,妒人也」。妒嫉心重的人,自己沒有那樣的能力,不是因此努力修行自己,卻嫉恨他人比自己強,甚至因此誹謗、迫害他人。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對妒嫉心重的人有這樣生動形象的刻畫,「像空氣一樣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也許這就可以引起一場是非」。
縱觀歷史,許多史書中記載的惡行,究其根底,竟然是因為一些人的妒嫉之心所引起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劇作家賽凡提斯曾有這樣的描述,「嫉妒真是萬惡的根源,美德的蠹賊!……嫉妒只包含厭恨和怨毒。」
妒嫉之心,危害如此之大,一定要去除啊。
曾國藩在《不求》中首先就提出,「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由於貪心、不滿足,人會想求取更多的名利、榮華富貴。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因此人的求取也是沒有邊際的。曾國藩在《不求》中首先就提出,「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貪婪、欲望強烈會讓人迷失,你看他「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忲」。有求之心讓人為了名利不停的追逐,一刻也不得閒,勞神費心,不得安寧。
但是努力求取就一定會得到嗎?「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人的一切命中都有定數,時運去了,不好的事情跟著到來,沒有辦法逃脫,「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
曾國藩接著筆鋒一轉,「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與其擔驚受怕,恐懼擔憂,不如放下有求之心,能做到「不求」,到那時天寬地廣,遊刃有餘,轉機自會到來。
曾國藩最後寄言,「於世少取求,俯仰有餘快」!欲望不多,求取不多,這樣才會快樂、幸福,順應天命才是長久之道,「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
不求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忲。歲燠有時寒,月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奚事生嗟愾?於世少取求,俯仰有餘快。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
知足會感到天寬地廣,貪婪會覺得宇宙狹窄。不是沒有過人之處,只是被過多的欲望蒙蔽、害了自己。日子貧苦的時候常常希望豐衣足食,處於危急、困窘的時候常常期待順順利利、前面一片坦途。有錢了還想有權,有權了還想有錢。沒有得到時想快點得到、日夜期望,得到了之後又希望永遠擁有。希望自己的名聲流芳百世,猶如椒蘭一樣芬芳,希望自己的權位永不動搖,猶如泰山一樣堅固。追求名利毫無止境、不知厭倦,越來越張揚,精神愈加亢奮高昂。
一年之中有冷也有熱,天熱後會變冷,月亮有圓也有缺,月圓滿也會缺。福能雙至,運氣來了好事多,禍也不會單行,運氣一去災禍頻。各種福分無法預料,各種災禍也會自動上門。一句話說得不當會引起過失、招來批判,一個行動不妥就會帶來障礙、遇到羈絆。整天憂心忡忡滿懷恐懼,精神也日益萎靡、神情頹唐。
抬起頭來仰望四面八方,宇宙天地是何等寬廣闊大!榮耀富貴時無須得意忘形,困迫危難時也不需怨天尤人。你看這世上十個人當中,就有八九個都是沒有依靠的。不順的人比我多多了,自己的不順算的了什麼,是可以忍受的。何況我現在前途平坦,為什麼還要唉聲歎氣呢?對於外部世界所求取的不多,任何時候都是快樂的。隨順天命才是長久之道,其他的就不要多想了。
曾國藩的《不求》,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其以長者的身份諄諄告誡後輩們,要「知足」、「不求」,順遂自然。
對於「知足」,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論述最為著名。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唐代道人杜光庭對於「貪」、「足」也有名言,「貪之與足,皆出於心。心足則物常有餘,心貪則物不足。貪者,雖四海萬乘之廣,尚欲旁求;足者,雖一簞環堵之資,不忘其樂」。
《抱朴子》中說,「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教人「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以保全人天生的本質。多求取、多欲望、多算計,勞心費神,殫精竭慮,只能讓身心受累。只有「知足」、「不求」,才能真正的做到心平氣和、淡泊寧靜,才是長久之道。
不求、順其自然,就是順應大道,謹記啊。
(參考文獻:曾國藩著、梁啟超輯,《曾文正公嘉言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