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大的挑戰者讓做保險生意起家的巴菲特都感到緊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6月7日訊】財險很簡潔很確定,但挑戰在於未來汽車的增速可能會下來;而壽險高增長很朝陽,但挑戰在於理賠成本是在很遙遠的未來,因此很難正確估算。今天我們談保險行業的未來,因為以上這些,在顛覆性的競爭者面前,都還根本算不上挑戰。
在美國,已經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挑戰者,甚至讓做保險生意起家的巴菲特都感到緊張。這個顛覆者,就是美國前進保險(Progressive Insurance)。前進保險於1937年成立,比巴菲特的心頭愛——GEICO保險晚生一年。巴菲特明確表示,前進保險就是我們最大的競爭者。不禁讓人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家公司在資本市場裡有非常恐怖的市值表現,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市值增長了12倍,平均年化增長率達到28%。這個成績,已經遠遠超過了巴菲特本人的投資收益率,以及他所持有的GEICO保險。在美國的保險行業已經飽和的情況下,它的保費收入每年仍然達到了20%的可怕增速。
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個挑戰者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事情還得從它創業之初的初心說起。
顛覆之一
我們之前說過,保險行業最特別的商業模式在於浮存金投資,行業是先收費,後服務,收保費在先,理賠在後,而中間的時間差,就可以用暫時放在賬上的錢進行投資,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收益來源。這個商業模式就決定了,大多數保險公司沒有動力積極為用戶提高效率,你理賠的速度越快,可用於投資的浮存金就越少。因此,在過去美國全保險行業都喜歡磨洋工。
但是前進保險在一開始就不這樣想問題。它的創始人認為,提高理賠速度,可以得到用戶更好的滿意率和續保率,他們給理賠代理人進行「同理心」培訓,為了提高效率,他們精確地按小時賠付;為了更方便便宜,他們搞車險保費分期付款;甚至他們自己搞修理廠,就為了在少收費的情況下,還能給到用戶足夠的理賠。他始終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去考慮問題,這一切都是在幾十年前他們就推行的機制了。包括西南航空也和以上相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堅持以用戶體驗為目標。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為大多數的普通人創造價值,而不是為少數人創造價值,這樣價值觀的公司,有很多都取得了成功。
以上這僅僅是故事的序章。經過幾十年的充分競爭和發展,美國的車險行業基本上已經不再增長了,當機動車保有量不再上升,你還怎麼指望行業保費仍能高速增長呢?2000年之後,大家基本上都是個位數增長,甚至有公司進入了零增長時代。
顛覆之二
一直到了2015年之後,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前進保險的保費增長率突然從個位數飆升到了20%。發生了什麼?他們給用戶的汽車上安裝一個數據盒子。這個數據盒子可以記錄用戶的駕駛習慣:愛不愛超速?是不是總是油門剎車一起踩?轉彎是不是過急?有了這些數據之後,駕駛習慣靠譜的車主,就能得到更便宜的保單價格,而那些只有只在週末開車的自駕一族,因為有了數據,少開也少交錢。因此,採用了這種基於用戶數據的全新保險方式(UBI)之後,前進保險的保費比行業平均降低了30%。在一個已經完全飽和的市場中,它創造了新價值出來,於是大量市場份額轉移到了它的手裡。
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這些行駛數據,它可以針對性地對車主的駕駛行為做出優化,這就不僅僅是個降低保費的問題了,保險公司就真正為用戶的安全和生命創造了價值。
顛覆之三
當一個行業的創新者,帶上了滅霸的手套,他是不是就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汽車已經變成了一臺移動的電腦,未來的智能汽車不需要安裝任何盒子,就可以收集到一切駕駛的數據。當汽車公司成立了保險子公司,甚至智能汽車內置基於數據的全套維修和理賠模式呢?可以預見,保險行業的商業模式,在數據面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構。
偉大公司的使命不是市值,不是利潤,甚至不是股東利益(這些都只是結果,我們要盯緊原因,不能倒果為因),而是去為大多數人創造價值。未來的保險公司,會從一家事後理賠的被動機構,變成一個事前進行風險控制的主動機構。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保險行業的本質:用戶花錢買的是一個服務,一個能真正降低風險、減少事故的服務,而不是事故已然發生後得到的賠償。而向著這個目標,未來已經提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