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托折疊的MP40(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九位:MP40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士兵的標準象徵不是上次介紹過的Kar98k步槍,而是這次要給大家介紹的MP40衝鋒槍。每部戰爭電影中,似乎每個德國士兵都有一支,實際上MP40製造數量超過100萬支,但是從來都不是普通步兵的標準裝備,通常由傘兵,裝甲部隊和突擊隊員使用,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看到MP40的身影。
德軍士兵裝備的MP40
(圖片來源:Bundesarchiv, Bild 101I-278-0899-26 / Wehmeyer / CC-BY-SA 3.0)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戰爭中防守一方的武器水平遠遠強於進攻者。對於進攻一方來說,他們在人數和地形上的劣勢,要求他們有更猛烈的單兵武器。於是,一種由單兵手持,可以在近距離產生巨大威力的武器隨之產生——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手提機關槍」的衝鋒槍。早在1936年,德國厄爾瑪兵工廠就研究出了一種衝鋒槍,即MP38衝鋒槍的前身MP36衝鋒槍。1938年應德國陸軍總部要求進行改進生產,正式裝備,命名為MP38衝鋒槍。這種槍的誕生滿足了德國裝甲兵和傘兵部隊對近距離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的需求。德軍在1939年波蘭戰役爆發前裝備了數千支該槍,基本全部由德國裝甲部隊使用。MP38式衝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疊式槍托和採用鋼材與塑料製成的衝鋒槍。
德國軍工企業根據波蘭戰役的經驗,在1940年對MP38進行改進,進一步簡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使它造價更低,工時更少,安全性更高。這個改進的型號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衝鋒槍。
MP40用大量衝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降低成本,標準化的零件在各工廠分頭生產,在總裝廠統一裝配,容易大批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分包生產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
MP40衝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衝鋒槍,均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直型的32發彈匣供彈。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均為塑料件。用鋼管製成的造型簡單的折疊式槍托,向前折疊到機匣下方,方便於攜帶。槍管座鉤狀形狀可由裝甲車的射孔向外射擊時鉤住車體,避免因後座力或者因車輛顛簸使槍管退回到車體內。該槍結構簡單設計精良,槍的分解與結合不需用專門工具,非常方便。
MP40的槍身折疊以後,僅長62厘米。比各國的固定槍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這非常適合於裝甲兵,傘兵和山地部隊的使用。MP40衝鋒槍具有較高的精度。由於後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內的射擊非常精確。在較近距離作戰中可提供密集的火力。早期在西線一系列的空降作戰,包括空襲比利時的要塞、突襲荷蘭、大規模空降克里特島,MP40幫助德國的傘兵部隊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壓制數量佔絕對優勢的盟軍士兵。
MP40射速約為每分鐘500發,略低於蘇聯和美國同類衝鋒槍。MP40裝彈量為32發,這和盟國的其他衝鋒槍大致相當。但是,它相對於有著71發大彈鼓的蘇聯波波莎衝鋒槍(PPSh-41)絕對的下風。MP40容易控制,可靠性很強,基本沒有卡殼的危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頂尖的衝鋒槍之一,直到80年代挪威的坦克兵仍然在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