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的古訓中,有許多修身妙方。(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話語中,也蘊含深奧的人生智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同來看看古人是如何修身養性,相信您看完後會驚訝的發現,這樣的標準,即使在今日,也是放諸四海皆準。
1、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了凡四訓》
一定要時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隨時改過自新。若一整天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就容易落入自以為是的狀態;若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沒有進步可言。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修德行的人少,事業不廣,就在於被「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啊。
2、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遊焉。——《顏氏家訓》
與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芝草蘭花的屋裡,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與惡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腥臭。君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3、凡做人,須有寬和之氣。處家不論貧富,亦須有寬和之氣。此是陽春景象,百物由以生長,所謂「天地之盛德氣也」。若一向刻急煩細,雖所執未為不是,不免秋殺天氣,百物隨以凋殞。——《訓子語》
做人須要寬和,居家不論貧賤或富貴,也都要寬和。寬和之氣就像陽春三月的景象,萬物都由此而生長,這就是《禮記》所說的天地四時之盛氣。如果都是苛刻嚴峻、繁雜瑣碎,即使自己所堅持是對的,也還是難免如同秋天的肅殺天氣,萬物也隨之凋零敗落。
4、自待與待人有異,處己不嫌其高,於人則不可自高。——《毓蘭軒訓語》
對待自己與對待別人是有區別的。對待自己,不嫌標準高(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不可自以為是,高高凌駕別人之上。
5、清夜內省,頗知自勵。不敢喪心,不求滿意,能甘淡泊,能忍閑氣,九十年來於心無愧,可偕眾而同歡,可含笑而長逝。——王象晉《辭世小言》
夜深人靜的時候自我反思,能深知自我勉勵的重要性。不喪失本心,不盡如人意,甘於淡泊,心態坦然,一生無愧,可與眾人同樂,可含笑而眠。
6、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忿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吃緊在盡本求實,切要在潛消未形。——章仔鈞《太傅仔鈞公家訓》
不存猜忌別人的心,不聽不利團結的話,不引公憤,不貪圖公眾利益。最要緊的是實事求是、以誠為本,將不良行為及早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發展成惡習慣。
7、齊家本於修身。身也者,祖考之遺體而子孫之觀型也,繼往開來,擔當世道,皆於是乎賴之。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儆心,四知接物,庶身端心誠,合族有所準則矣。——《陶氏家訓》
管好家庭,須以修身為本。一個人的修養,體現歷代先祖留下的精神,體現昭示子孫的準則。繼承傳統,開拓未來,擔負社會責任,都有賴於一個人的修養。因此,對自己必須要求嚴格,對待他人要仁愛寬恕,用「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來警示自己,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原則來接人待物,這樣就能做到心地誠實、為人端正,使整個家族的行為都合乎規範。
8、其道維何?約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紀曉嵐家書》
教育孩子應有哪些原則呢?簡單地說有四戒四宜:「一不貪睡;二不懶惰;三不奢華浪費;四不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要規勸四宜:一要勤奮用功,多讀聖賢書;二要尊師重道,才能學有所成;三要博愛眾人,心胸寬厚;三要節儉、規律飲食,不貪嘴。」
9、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朱子家訓》
不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
10、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治家格言》
輕聽別人發表言論,怎麽知道不是他在讒毀攻訐別人呢?應該抑制住情緒反覆考慮。因某件事情與別人發生爭執,怎麽知道不是自己的過錯呢?應當平心靜氣地暗自思考。
相信若能以這些標準時時審視自己的言行,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好的人。
看完本文,如果您覺得內容不錯,歡迎轉傳給朋友;若有自己的心得感想,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跟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