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真正擁有一樣東西,就不要害怕失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任何的改變必然都會有些磨合、適應期,清理的過程總難免會有些磕碰,當你試著把距離拉開時,對方很可能會因為不習慣、被拒絕,而對你生氣、指責、疏離、嘲諷等或大或小的情緒反應,進而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或是擔心被報復或排擠?
如果此時你因為太過害怕,又選擇討好、順從、屈就這些與過往相同的反應,就等於告訴對方這麼做能有效控制你,你們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傾斜、不對等。
追求零負評,常常讓自己身心俱疲
有位讀者曾問我,她的同事常常移花接木,假借主管的指令把自己的工作推給她,這讓她很困擾,她該怎麼處理?
我花了一點時間理解她的處境,明確的區分出哪些是她該負的責任,哪些工作必須還給同事。但只要我邀請她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時,她就會面有難色的回應:「可是……但是……不過……。」
到最後我終於搞清楚,令她糾結的點,並非她不清楚怎麼回絕同事,而是她不想承受同事被她拒絕後,瞬間變臉的尷尬。她問過許多朋友、專家或諮商師同樣的問題,企圖從別人口中得到一個完美的方法,既可以讓她不用再承受同事的騷擾,同時還可以保持熱心、慷慨的形象,不會引來任何人的不滿或批評。
但這個期待是注定會失望的,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反應。不論錯的是誰,當我們拒絕後,還要對方做出你喜歡的反應,那麼我們就和對方一樣,都落入了操控別人的陷阱。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把自己說清楚,至於對方要怎麼反應,那是他的選擇,你必須尊重,才能在這段關係中開啟新的互動模式。否則,你們只是用不同的手段在勉強對方罷了!
你該花力氣追求的不是更多無痛分娩、無縫接軌的溝通技巧,而是好好釐清為何他人的排拒,會對你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你究竟在害怕什麼?是這個人,還是他背後能滿足你的誘因?
也許這位讀者的擔心,也正是你心中的恐懼,因為不確定對方會怎麼回應,會不會給自己擺臉色,而選擇默默承受。在你的想像中,關係若有衝突,就等於分裂、斷絕,以至於你寧願守著殘缺、痛苦的互動,也不願意告訴對方自己真實的感受。
表面上,你看起來和善,並努力和大家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但你卻不一定對關係有真正的安全感,不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你,常常會有一個擔心是「如果我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對方就會離開我。」從未在關係中,感受到真正的接納與歸屬,很難相信即使彼此想法有落差,依然無損於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價值。
因為害怕失去,緊緊握著,卻沒有發現手握得越緊,得到的就越少。
透過割捨重建自我概念
清理,某種程度不只是盤整舊有的關係,也是一種重建自我概念的過程。透過一步步的調整,把自己說清楚,慢慢收回對外界的依賴,戒掉從他人口中獲取認同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學會區分出自我與他人的情緒界限,不再把別人的情緒都當成是自己的責任,覺得對方不開心,就是自己的「錯」。
因為在清理的過程中,不管你做得再小心,表達得再委婉,對方都有可能會不開心,那不全是你的問題,只代表他也有自己的情緒和失落需要處理。如果你太過在乎他的反應,你就離開了自己的守備位置,會造成更多的失誤與漏接。
我們可以理解對方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新的你,儘量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減少對方在過程中的誤解,但不等於你必須找到十全十美的做法,確保對方能心甘情願接受,你才能行動。這麼做只是把最重要的選擇權又拱手讓給對方。
割捨,難免會有摩擦,卻不必然等於決裂。你可以把對方的質疑或挑戰,當成是他對這段關係的重視,因為害怕失去你,也想緊緊抓住你,只是他不懂得用更好的方式留住你。
你可以告訴對方或在心裡默默覆誦:「是的,你可以感覺不開心,決定疏遠或表達不滿,那是你的權利。而我決定做出改變,是因為我想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追求更平衡的互動,我相信這麼做會讓我們彼此更舒服。如果你願意跟上,我衷心感謝,如果你決定離開,我由衷祝福。」此時,你的調整與改變,正是最好的示範,什麼叫做平等、公平的對待。
鼓勵你在進行人際清理時,可以把這段話,寫在便利貼上,放在視線最容易接觸到的地方,時時提醒自己,為自己撐把傘,堅定地穿越過程中的風雨。
別因為害怕,而先替自己設限。清理,是為了讓你們好好了解彼此。如果你從不表達,又怎能冀望別人真正認識你呢?
本文整理、節錄自楊嘉玲《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