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火了,身在美國的一位華人女性講述了西人丈夫的獨特教育觀。而一位大溫媽媽特別有感觸,分享了西人丈夫是怎麼樣推娃的。(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国2019年5月1日讯】最近,華人家長微信圈裡一篇文章火了:《中國媽媽目瞪口呆:我的美國老公名校畢業,他竟然這麼教孩子……》。身在美國的華人女性@貝貝媽,她講述了西人丈夫的獨特教育觀,比如家長高品質陪玩、從小重視閱讀、重視規則培養、不慣公主病等。
而大溫媽媽L女孩也是個家長,有兩個混血女兒。她看了貝貝媽的文章後特別有感觸。所以特別分享了一個中西結合家庭的育兒觀:
1.不為子女做太多犧牲
許多華人家庭有了孩子以後,母親會辭職並全職帶娃。不少高學歷的母親將推娃當做事業來做,幾乎陪讀18年。
加拿大人通常不會做出此巨大的犧牲,原因跟理念有關。他們傾向於認為,家長努力奔跑,讓孩子有樣學樣,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都要有自己的人生,享受成長,而不是犧牲。
故此,即使托兒所花費不菲,不少家庭仍選擇將孩子送出去,我家兩個孩子1歲剛過就上了學,好讓自己發展事業。
2.娃爸積極參與育兒 爺爺奶奶錦上添花
孩子父親將育兒任務完全甩給孩子的媽媽、奶奶、姥姥等女性家長的現象,在西人家庭很少發生。一是加拿大的產假制度有保障父親享帶薪產假,二是這裡的祖輩並無撫養孫輩的法定義務。父親帶娃在加拿大早已被默認為正常現象,全職奶爸不少見。
祖輩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並不說明他們就真的不聞不問。我家的娃娃跟爺爺奶奶很親密,經常去他們家過週末,連我沒來得及教的幾種桌遊他們也代勞了。
若被迫帶娃的祖父母心中常有很多怨氣,此家庭氣氛對孩子有害無益,還不如花錢去找保姆。
3.重視體育「鍛鍊其體魄」
科學研究發現,兒童近視的最大成因並非讀書太多,而是日照時間不足。在加拿大的托兒所和小學基本上每天都有戶外活動,曬太陽一兩個小時,這是我們積極將娃送托的原因之一。
養成體育鍛練的習慣更讓孩子受益良多。中國學校的體育特長生經常處在鄙視鏈的底端;但是在加拿大相反,在中學階段非常受歡迎,享有搖滾明星一般的待遇。
另外,體育特長在申請大學的時候也是個強大助攻,所以很多家長安排孩子從小便學一種或幾種體育運動並廣泛參賽。
娃的奶奶小學時代就業餘打女子冰球跟高爾夫球,60多歲了仍很活躍。我家倆女兒現在3歲和1歲,已跟著奶奶與爸爸嘗試了游泳、滑冰、室內攀岩、自行車等。
小孩游泳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4.從小培養社交技能
體育的另一個作用為培養團隊精神和社交技能,這是托兒所的作用之一。華人剛看到時會疑惑:怎麼每天都是玩玩玩?不背單詞也不算術,是不是浪費時間?但是並非毫無價值,至少可以從遊戲中練習社交技能。
5.每天閱讀 不拒絕電子產品
我家很重視閱讀。雖然沒有像貝貝家那樣,娃3個月就開始讀書,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家大女兒臥室已經積累了上百本繪本,睡前的讀書儀式也已經建成。這項工作大都是娃爸做的,畢竟英文是其母語。(中文繪本較難買到,加上我中文閱讀還沒怎麼起步。)
一些家長把電子產品視作洪水猛獸,但我家女兒看過不少電視和視頻節目,許多兒歌也都是從youtube上自學的。我相信電子產品是最佳資訊源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學習工具。
6.堅持說中文
「懂中文」這一點,老公似乎比我還著急,因為他的中文還遠不如我,想幫孩子卻有心無力。我有時候偷懶和女兒只說英語,他還要憤怒提醒:「Putonghua!(普通話)」
只靠日常對話是不夠的,幸好我們用youtube,也幸好溫哥華遍地都有中文班。
7.樹立好規則 培養好習慣
規則是個人與世界的介面,更是人與人的介面。從小為孩子設立規則並且堅決執行,相當於在人生起點就開始修路造車,一旦孩子養成好習慣,「路徑依賴」的慣性會讓以後的人生越來越省力。
其實儘早設立規則,不僅有利於孩子,更能夠幫家長減輕負擔。娃現在還小,目前設立的規則很簡單,大部分都與吃喝拉撒有關。比如:晚上8:30須上床睡覺,睡前刷牙,讀繪本;吃飯須坐在餐椅上,不許拎著食物亂跑(否則地毯和沙發的清掃將是個艱鉅任務)。
另外,平常說話要please、thanks不離口,加上加拿大特色的sorry;遊戲時按順序(take turns),不許插隊;危險動作嚴格禁止,見一次提醒一次。
加拿大人的子女教育初看起來彷彿是「放養」,但並不是偷懶和不負責任——只是與中國家長有不同的側重點。
愛護子女、教授孩子生存技能並創造更好環境,為所有生物的本能。但具體怎麼做,取決於各地區的文化。所以西人家長也在「推娃」,只是推在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