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5月1日迎來「令和」時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5月1日訊】4月30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身著黃櫨染御袍的日本明仁天皇正式啟動一系列的退位儀式,宣告著為期30年4個月的「平成」時代正式落下帷幕,日本將在5月1日迎來「令和」時代。
「在這三十年裡,世界經濟急速發展,日本卻被拉下了,這是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幅下降的三十年。」在日本宣布新年號後,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發表了上述感想。野口早年間曾就職於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在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前,他率先指出並警告地產泡沫風險。他說,日本要好好吸取平成的教訓,迎接令和時代。
泡沫經濟崩盤拉開平成大幕
回顧日本這三十年,可謂由極盛到失落。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日本隨即進入平成時代。同年12月29日,日經225指數收於38915.89,刷新在前一天剛創造的歷史記錄,整個國家在一派繁榮中迎來了一個新時代。
一般而言,經濟歷史學界將1985年到1990年視為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廣場協議簽署後,日元匯率大漲,隨後日本央行在1986到1987年大幅降息,家庭主婦「大軍」投入股市、高爾夫會員權炒到五六千萬日元、東京公寓均價超五千萬日元等諸如此類消息快速地刷新著新聞頭條,到了夜裡人們在舞池裡狂歡。
「那個年代,不是辛苦賺來的錢,所以大家花起來都很麻木。一切都很異常,但大家都抱著這樣一種心態:總有人會倒霉吧,但我還沒倒霉。」大和不動產會長小山福松在一部NHK的記錄片中如是說。
然而危機已經在醞釀,慾望的泡沫已膨脹到了極限,等待著破裂。在泡沫已「兩歲半」之時,1989年年中,日本央行終於「扣動扳機」開始加息,過程持續了一年,最終達到了8.2%。政府從1990年開始還陸續推出打擊地價泡沫的調控政策。
1990年(平成2年)股市開始崩盤,到了1990年年末,日經225指數從近3萬9千點倒掉2萬3千點,到1992年夏天,只剩1萬6千點。1991年地產市場開始崩盤,到1993年泡沫經濟完全破裂,報紙上充斥著公司倒閉的新聞。
日本在1988-1990年期間的實際GDP增速為5.8%,到1992年跌至不到1%,1993年為0.2%,1994年萎縮2.4%。
「泡沫經濟是價值觀被逆轉的時代,當日本處於高度成長時期時,付出和回報往往是成正比的,想要獲得回報就一定要工作。但這些原則在泡沫經濟時代遭到了否定,泡沫經濟時代是應該被憎惡的社會。」野口悠紀雄在一部NHK的記錄片中說。
日本的城市化在1970年代末就結束了,另外看似總人口是在2005年才開始下降的,但實際上1990年開始,勞動人口就開始下跌了。搞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房地產,問題是買家是誰?
由此,日本進入了經濟低迷期,經濟增長率就是在0%上下波動。
但並不是說日本經濟是泡沫經濟,而是股市、房地產領域的泡沫,日本在技術方面一直在進步,上世紀七十到九十年代,日本的技術其實一直在進步,這也是為何到2000年以後,日本拿了二十幾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方面僅次於美國。
野口悠紀雄則總結稱,平成三十年裡,全球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網際網路技術的爆發、中國經濟的騰飛等,而日本經濟的狀態就像是「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在1990年代初到2010年,日本經濟增長几乎是零增長,在2010年,中國GDP規模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1968年取代了西德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地位保持了42年。
從「用香檳洗杓子」到「低慾望社會」
據日本內閣府3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現在有超100萬人長期閉門不出,脫離社會,其中40-64歲人達到了61萬,而這其中,40-44歲的群體佔到了四分之一以上,這部分人在離開校園後隨即遭遇了「就業冰河期」。
在日本,「就業冰河期」一般指的是泡沫經濟破裂開始的1993年到2005年這段時期,在這期間的大學畢業生遭遇了就業難的困境,也就是現在40多歲的一代日本人。
「進入平成年那年我15歲,還是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少年。但做夢都不會想到這三十年會經歷這些,狹窄求學路、就業冰河期,接著是婚姻和工作,一方面揹負著大額債務,還在公司裡承受著權力騷擾,並沒有平平穩穩地有所成就。我期待即將到來的令和時代。」一名日本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嘆。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了「低慾望社會」這一概念,他在書中描述稱,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發就行。日本已經陷入「低慾望社會」。
在前述提及的NHK記錄片中,有人回憶起泡沫經濟時期說,在紙醉金迷的舞廳裡,甚至有人會「用香檳洗杓子」,「當時大家對將來沒有不安感,賺多少就花多少。」
而眼下大家的消費觀則變成了「因為對未來充滿不安,還是少花點吧」的「通縮心態」,大前研一指出,明明個人擁有1700萬億的金融資產,企業擁有380萬億日元的內部保留金,這也是為何已實施六年多的「安倍經濟學」遲遲不見效的原因。他認為,儘管利率水平已降至歷史最低,但還是無法刺激消費,似乎所有的20世紀世界通用的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刺激市場的手段,都對日本變得不再適用,經濟的根本問題在於「低慾望」。
據野村綜合研究所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日本目前的住房自有率為6成左右,在29歲以下群體中,自有率不足1成,30-39歲不足4成,40-49歲為不足6成,並且這個年齡群的水平在過去十多年以來呈現出下降趨勢。
另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的數據顯示,自1990年起,日本的月均收入幾乎沒有增長,總體的人均月收入從25萬日元增長到了30萬日元左右,並維持至今。分性別來看,男性的月收入從30萬元下方增長至了35萬元下方,女性從15萬日元上方增長至了25萬日元左右。
平成三十年間,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含生鮮食品)上漲1成以上,另據日經新聞統計,30年裡,日本近一半食品與日用品的店面價格出現下降。而另一方面,主打低價格的日本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在這期間增加5成。
另外日本社會開始出現推崇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二手經濟」也成為了一個亮點,Mercari是日本市佔第一的網路二手交易平臺,該公司於去年年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進行了IPO,截至2018年的日本下載數量為7100萬。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去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的跳蚤市場APP平臺的規模是4836億日元,年增長58.4%。經產省的另一份數據顯示,日本整體的二手市場從2010年開始大幅增長,在2016年就達到了1.6萬億日元(不計入房屋和汽車的二手交易)。
日本總務省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相比前幾代人,目前日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於二手物品的接受度要高出不少,許多年輕人都有使用二手奢侈品和衣物的經驗。
擺在令和時代面前的「幾座大山」
為了讓經濟擺脫「通縮心態」,首相安倍晉三上臺後在2013年起開始推行「安倍經濟學」。第一階段的「安倍經濟學」(2013-2015年)分為大膽的金融寬鬆政策、積極靈活的財政政策和放寬管制、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直接效果是日元兩年內貶值20%,汽車等出口型企業業績顯著好轉,眾多出口企業佔據的日經225指數也顯著上漲。
但消費依舊不振,沒有實現2%的通脹目標和2%的GDP增速目標。更沒解決制約經濟成長的結構性問題,即人口問題。
很明顯的是,日本人口問題將繼續惡化。據日本總務省不久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日本2018年總人口為1.26443億人,比上年減少26.3萬人,連續8年減少。其中15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51.2萬人,是有可比數據的1950年以來並列該年的最低記錄。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佔比超過25%,為全球最高。
人口問題不僅限制增長前景,還帶來了眼前的近憂,日本人口問題的一個結果就是撫養比的惡化,養老金和醫療的支出將帶來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
「撫養比」即一個社會65歲及65歲以上對勞動人口(20-64歲)的比例,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報告顯示,1950年日本的撫養比為9.9%,到2000年為27.3%,到2015年增長到了46.2%,OECD預測,這一數字到2050年將增至77.8%。
在2015年9月份,安倍晉三推出了「新三支箭」,包括萌生希望的強勁經濟、編織夢想的生育支援及安心的社會保障。
安倍經濟學還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大企業業績和政府稅收大增,但工薪階層收入增長依舊疲軟,消費依舊低迷。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出現擴大,許多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甚至出現了惡化、投資疲軟。還有一點是,由於日元貶值,日元收入對於外國人的吸引力也不那麼明顯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去年日本人人口減少,但外國人增加了16.7萬至222.5萬人,緩和了總人口的減少。
從4月起,日本擴大接收外籍勞動者的新政開始實施,在新政之下,未來五年日本將引入超過30萬的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