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務造假基本絕跡,而中國財務造假層出不窮的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4月22日訊】不管是在資本市場較為健全的發達國家還是在中國,財務造假問題都層出不窮。僅僅2002年一年,美國經歷了25起影響惡劣的重大財務造假事件,此後美國加強了對財務造假的審查和處罰力度。2004年以後美國財務造假基本絕跡。近幾年來,中國國內財務造假的情況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間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發生過違規行為,違規案件合計243起。是什麼原因致使美國財務造假基本絕跡,而國內財務造假層出不窮的呢?
在美國財務造假的公司,要面臨著至少500萬美金的罰款與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的方式得到巨額的賠償金,幫助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會計師事務所、投資銀行等也面臨著巨大的賠償風險。在國內,財務造假的頂格處罰也就僅僅的60萬元人民幣和終身證券市場禁入,與公司通過財務造假收穫的幾千萬甚至幾億元的利潤相比,60萬的處罰不具有任何震懾力。
財務造假的手段多種多樣,同時也是與時俱進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圍繞虛增資產、虛減負債和虛增收入展開的。本文總結了四大類十小類上市公司常用的財務造假的方法,具體包括:
1、虛增收入;
2、提前或推後確認收入;
3、少記/轉移費用;
4、提前或推後確認費用;
5、增加非經常性損益;
6、通過資產減值損失調節利潤;
7、通過資產重組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
8、藉助關聯交易操控利潤;
9、虛增資產;
10、隱瞞負債。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一下這十種造假的手段。
通過收入和費用調節利潤表
1、虛增收入
虛增收入就是收入「無中生有」,大多是通過虛構業務、偽造合同實現的。比如,金亞科技從上市前到上市後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上市之前,金亞科技通過虛構客戶、業務等方式虛增利潤達到發行條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虛增利潤金額分別佔當期公開披露利潤的86%、109%。上市之後公司出現大幅虧損,為了扭虧,董事長親自指揮公司財務人員,虛構財務報表。雅百特通過偽造境外項目虛增收入,它偽造了巴基斯坦的政要信函,虛構公司拿到了海外項目,增利潤2.6億元,佔其當年淨利潤的73%,甚至驚動了外交部。此外,雅百特還通過偽造虛假的建築材料出口合同,利用子公司將貨物在境內外倒手虛增利潤。在香港上市的周黑鴨被研究機構Emerson Analytics懷疑虛增收入,周黑鴨的問題顧客被稱為「幽靈」,「幽靈」顧客在短短十幾秒之內下單、挂單,並在店裡逗留數小時甚至一整夜來挑選滿減的促銷產品,這種異常的行為使研究員懷疑周黑鴨銷量的真實性,Emerson Analytics這家機構認為周黑鴨通過虛假下單虛增了32.8%的營業收入。
我們可以通過行業對比、與前年度業績對比來判斷企業是否存在虛增收入的嫌疑。比如一個行業整體處於衰退期,但企業的收入瘋狂增長,或者比較企業往年收入與本年收入,企業收入大規模增加,這時需警惕企業有虛構收入的可能性。還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之間的勾稽關係來檢驗企業是否有虛構收入情況,虛構收入調整的是利潤表,但是因為現金流是很難偽造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收入與現金的缺口來發現虛增收入的造假。虛增收入通常伴隨著毛利率畸形高且存貨週轉率低的情況,如果出現這類不匹配的情況,需要警惕。但如果出現象金亞科技一樣全套報表都是偽造的情況,也就無能為力了。
2、提前或推後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通常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收入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第二,完工百分比法運用不當,這通常發生在房地產、大型機械設備行業;第三,提前開具銷售發票。恆順眾升(現更名為青島中程)就曾經因為提前確認收入被證監會處罰,2014年公司為了避免虧損,在合同未完工的情況下提前確認了2.92億元的收入。上市失敗的天能科技也因為提前確認收入被追究,它曾經在項目還沒有開始招標的情況下,就提前確認了近1億元的收入。提前確認收入的還有華夏建通,2007年它在未履行合同的情況下,開具銷售發票提前確認營業收入640萬。提前確認收入的造假是比較難辨別的,對於有大規模工程的行業需要格外警惕。
推遲確認收入可能發生在企業當前業績良好,但預計未來利潤可能下跌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推遲收入平滑企業利潤,使企業可以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來麻痺投資者;或者企業本年巨額虧損,通過推遲確認收入確保來年利潤扭虧為盈,營造業績轉好的假象。拍攝《泰囧》的光線傳媒就曾經因為2012年淨利潤太「低調」,被媒體懷疑存在推遲確認收入。《泰囧》2012年票房結算接近10億元,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的新記錄,而且電影的拍攝成本看起來並不高,但公司公告顯示2012年公司淨利潤只有3個億。光線傳媒推後確認使公司的淨利潤可以表現出穩定、持續的特性,從而吸引投資者。雖然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了,但對於這類公告業績與大家一致預期業績有很大區別的、很「低調」的公司,還是敬而遠之吧。
3、少記費用
少記費用其本質是化有為無。少記費用是指通過少記甚至不記費用的方式來隱藏費用。比如武漢凡谷在2016年2-3季度少計自製半成品的領用,導致成本減少近4000萬元。三峽新材在2011-2013年三年間累計少記1億元的原材料成本。ST昆機在2013-2015年實際內退657人,但在財務記錄中內退人數為374,通過少記內退人數少記管理費用2649萬元,並通過少記高管薪酬少記管理費用312萬元。
要識別這類造假,需要觀察企業的成本、費用與收入是否匹配,如果發現企業存在成本、費用快速下降的情況,就要著重觀察企業是否有少記費用的嫌疑。
4、提前或推後確認費用
提前或推後確認費用與提前或推後確認收入正好相反,如果當期利潤不太好,公司傾向於推後確認費用。理論上也會有提前確認費用的情況,但實際中很少見。推後確認費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推後記賬。比如大智慧公司曾把年終獎推後發放,本應該在2013年確認的3000多萬年終獎,推遲到2014年1月發放和記賬,這樣推遲確認費用使大智慧2013年淨利潤增加了大約2500萬元。海迅聯也曾經採用類似的手法,把2011年度的年終獎推遲到2012年進行確認,使2011年的淨利潤增加了4000萬元。
二是將原本應該費用化的項目資本化,這是指公司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暫時挂列為「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益」等資產科目,同時也會虛增資產。東北製藥在1996年報告了1920萬元的淨利潤,公司公告稱根據當地財政部門的批復,把已經發生的「折舊費用」「管理費用」「利息支出」等累計約1.4億元挂列為「遞延資產」。而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記賬,虛增的1.4億的資產應該記為本期費用,這將導致該年虧損1.2億。銳奇股份在2015年曾經將已費用化的研發支出100多萬從「管理費用」中衝回至「研發費用化支出」,再將其調整至「預付賬款」科目,後來又將100多萬已經費用化的支出從「管理費用」直接調整至「存貨」科目,最終將兩筆費用都推遲到7月才確認。
識別推後確認費用是很困難的,需要重點關注容易造假項目,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年終獎、研發費用。
5、增加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常性損益是與經營業務沒有直接關係的收支,或者是因為性質、金額、發生頻率等原因影響了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項收支,比如公司處置固定資產的收益、政府的補貼等等。如果說公司的營業收入反映的是「造血能力」,那非經常性損益可以理解為「外來輸血」。因為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常常是一次性的,很多上市公司會在這個項目上動手腳。
聖萊達2015年涉及兩項財務造假,都是通過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實現的。聖萊達主營業務為生產熱水器,但是在2015年卻跟華視友邦簽訂了一份電影版權的轉讓協議。合同規定,華視友邦把一部電影版權作價3000萬轉讓給聖萊達,但有一個條件是華視友邦需要按時取得電影的公映許可證,否則華視友邦就要多賠付1000萬的違約金。隨後華視友邦「按時違約」,聖萊達最終收到了這筆1000萬的違約金,並確認為2015年的營業外收入。另外,2015年底聖萊達發布公告,稱公司獲得極速咖啡機研發項目的財政綜合補助1000萬元,但這筆政府補助,實則是由其控股股東寧波金陽光先以稅收保證金的名義向鎮政府轉賬1000萬元,然後再由鎮政府以財政補助的名義將錢打給聖萊達的。
很多上市公司採用這些花式造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了連續兩年虧損被ST。所以對投資者來說,對於那些出現虧損,但是第二年「奇蹟」般扭虧為盈的企業,要格外警惕。
通過資產減值損失調節利潤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經過對資產的測試,如果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應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準備所確認的相應損失。上市公司要計提八項資產減值準備: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和委託貸款減值準備。由於資產評估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且非長期資產減值可以在減值跡象消失後相應轉回減值,從而增加利潤,因此很多上市公司經常利用這個科目進行「業績洗澡」。
利用資產減值損失調整利潤的案例有很多,向日葵公司在2012年計提了1.72億的資產減值損失,淨利潤虧損3.5億元,然而第二年又通過存貨跌價準備轉回0.53億元,使2013年淨利潤扭虧為盈。TCL公司在2000年少計壞賬準備4392萬元,少計存貨跌價準備2813萬元,少計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85萬元,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避免因為連續兩年虧損而被ST。南紡股份少計提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超過2400萬元,比如其子公司提供給華豐投資的500萬元借款賬齡超過五年,未計提壞賬準備,子公司採購的存貨長期積壓報廢,也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識別這類造假,需要投資者關注公司非長期資產、商譽的減值情況,以及金融資產的資產波動情況,這些變化如果不及時反映在報表中,最終很可能會導致業績爆出大雷。
利用信息披露的侷限性操控利潤
1、通過資產重組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
資產重組可以通過不等價的資產置換,給上市公司輸送利潤,這種造假並不是對上市公司自己造假,而是對要重組的非上市公司造假。比較出名的案例為步森股份,步森股份是一家服裝出口的上市公司,2014年的時候總市值已經很低了,基本上成了一個空殼,想通過重組康華農業進入農業行業。初衷和想法都是不錯的,但問題就在於康華農業的數據嚴重注水,2011-2014年,康華農業每年虛增了40%的收入。這啟示我們對資產重組案件要關注非上市公司的財務真實性,對於置入的業績明顯高於行業正常水平的資產要格外小心。
2、藉助關聯交易操控利潤
關聯交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另一方面為規避稅賦、轉移利潤、操控報表提供了條件。比如「創業板財務造假第一股」新大地」,曾經利用關聯方交易,使體外資金循環。新大地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虛增了收入,而且也造出了與利潤表相匹配的現金流量表。首先通過虛構原材料採購或在建工程業務,將自有資金轉出到關聯公司A,然後再虛構向A的銷售業務,將流出到A公司的現金以銷售收入的方式回流到新大地,從而形成了「擴大投資、收入增加」的假象。通過關聯交易財務造假的還有紫鑫藥業,它的上游四家供應商的實際控制人都是紫鑫藥業董事長。紫鑫藥業先將資金以採購款的名義打給上游供應商,上游供應商通過房地產公司等渠道轉入紫鑫藥業的下遊客戶,下遊客戶使用轉入的資金採購紫鑫藥業的產品,從而形成了一套自買自賣的交易模式。
這種造假方式需要相關公司配合完成,通常是關聯公司,因此證監會對關聯交易密切關注。對於股權複雜的公司來說,關聯交易更加難識別。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關聯交易,業績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關注交易的價格是否公允,資金是否空轉。
通過虛增資產或低估負債調節資產負債表
1、虛增資產
虛增資產主要是指直接在購入資產後多記資產金額,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資產,最容易動手腳的就是存貨科目,農林牧漁行業由於具有存貨數量不易盤點及不能確定內在的公允價值等特徵,成為財務造假的重災區;另外,我們前面所說的原本應該費用化的項目資本化也是虛增資產的常用手段。「獐子島的扇貝又跑了」,這件事大家一定還印象深刻。早在2014年10月,獐子島曾公告稱因遭遇北黃海異常的冷水團,海底牧場絕收;2018年初,獐子島又發公告說分海域的底部蝦夷扇貝存貨異常,整個2017年虧了7.23個億,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之前年度存貨的真實性。萬福生科在2012年虛增在建工程7500萬元,還借用農戶身份證開立大量銀行賬戶,再以「採購原材料」的名義將資金打給農戶,實則是自己進行資金週轉,並以此虛增預付款項。
如果公司的資產科目的異常或不合邏輯的增長,需要提高警惕。比如,公司銀行存款餘額足夠充足的情況下,還是在大量持續的借款,存在虛構銀行存款餘額的可能性;公司應收賬款明顯高於以前年度水平,明顯高於行業水平,或集中在同一客戶,存在虛構應收賬款的可能性;公司存貨餘額太大且存貨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存在利用存貨操縱資產的可能性;公司固定資產的生產規模與銷售收入不匹配的情況下,存在虛增固定資產的可能性。
2、隱藏債務
隱瞞一些負債也可以讓資產負債表更好看,降低企業的槓桿。比如,龍力生物在2017年年報中隱藏了16.8億元的借款,隱藏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減少借款產生的財務費用,提升業績,二是隱藏舊借款去貸新借款。佳兆業在2012年至2014年之間與諸多非銀行金融機構簽訂了41項借款協議,總貸款額度為352億元,截止2014年底有308億元並未還清。而在會計記錄中,這308億債務其中138億元被歸類為「其他應付款」,44億元被歸類為「權益」,82億元歸類為「其他應付款」,另有44億元款項沒有入賬。識別這類造假需要關注公司負債與現金流、貨幣資金等項目的匹配程度,如果公司出現賬面上有不少貨幣資金還繼續借、現金流一直惡化還能持續經營等情況,需要警惕是否有負債隱藏。
在國外,上市公司還存在通過回購來調節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的情況。比如雷曼兄弟通過「回購105」隱藏自身債務,降低公司的槓桿率,隱匿自身風險,最終引發了巨大的經濟危機。
「回購105」指的是,企業把資產轉移給其他機構,從對方獲取資金,約定晚些時候購回相應資產,如果所售資產估值不低於所獲資金的105%,美國的會計準則允許把這種情形記為「銷售」。雷曼兄弟經常趕在每季度財報期末通過「回購105」記為銷售,從而將資產和負債從資產負債表上移除,同時用得到的現金來償還其他債務,使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和債務同時降低。當外部審計結束後,雷曼兄弟再將原資產買回,再將報表恢復到原有水平。雷曼兄弟通過回購105隱藏了500億美金的債務,槓桿率達到驚人的30.7:1,最終雷曼兄弟的破產也引發了金融危機。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總裁、如是資本創始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