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高的三四線城市已經開始「救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3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樓市調控政策的作用下,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開發商難挨,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高的三四線城市已經開始「救市」。3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無論從經濟理論還是法律理論上,都沒找到開徵房地產稅的理由。
日前,有中國房地產研究機構整理數據併發布了關於2018年土地市場的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及火熱,土地使用權收入連年攀升,2017年中國土地收入超5萬億元人民幣,增速近40%。2018年,由於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房企融資收緊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土地市場降溫。
隨著土地市場的降溫,土地流拍也在增加。據統計,2018年中國地級市土地流拍數量達到創記錄的1808宗,且下半年以來成交土地多以低價和底價成交。
在2018年土地市場降溫的背後,是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轉冷。
綜合中國內地媒體報導,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表示,土地市場降溫是幾個層面引起的,第一個是去槓桿對開發商現金流的影響,在2018年達到了一個峰值,開發商的資金狀況並不是特別樂觀。再加上很多城市都執行比較嚴格的限購政策,開發商的銷售回款也並不是特別理想,現金流的壓力造成開發商在投資拿地、資金調配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壓力,土地流拍自然會增加。
3月26日,鄭州郊區南龍湖某樓盤項目的銷售負責人表示,他最近接到老闆指令,要求「銷售為王,追求項目回款,保證公司現金流」,凡是只交定金,拖著不交首付的客戶一律撻定,房源重新上架銷售。
鄭州市惠濟區某品牌項目營銷總監謝濤也很煩。他們公司近期成立工作組,催促交齊首付的客戶簽訂正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盡快完成網簽備案,這樣公司才能拿到銷售回款,「要不然賣掉幾百套房,數億元在途資金成本高企,我們實在吃不消。」
同樣,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也吃不消。
2012年以來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與地方公共預算的比值基本保持在40%以上,近兩年來隨著土地出讓金的攀升,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值也越來越大,2017年、2018年的比值升為57%、66%,超過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一半以上。
從土地使用權收入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值可以明顯看到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一直較高,地方政府寄希望於賣地來彌補和維持地方財政收支缺口。但近年來過分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逐漸成為導致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加大了地方債務風險以及金融風險。
分城市來看,在2018年,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平均比值分別為40%、91%和151%。三四線城市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度最高。
而作為補充地方政府財政的房地產稅,雖然始終被各界熱議,但是離出臺實施似乎越來越遠。3月4日,人大會議發言人張業遂公布了2019年的立法計畫。但是,輿論關注的房地產稅並未被提及,立法漸行漸遠實施也存難題。
3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無論從經濟理論還是法律理論上,都沒找到開徵房產稅的理由。他同時認為,如果是調整房價,大可不必通過這種方式。
於是,一些地方政府開始了對樓市「救市」。山東菏澤取消限售政策、浙江杭州和廣東珠海放鬆購房的社保要求、山東青島高新區取消執行半年前出臺的搖號政策、安徽合肥悄悄鬆綁限購,這些城市開啟了地方放鬆限購的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