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領域/Pixabay/CC0)
【看中國2019年3月16日訊】站在企業家角度,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重要程度不分伯仲。對個人而言,貨幣政策的影響顯然更大,道理很簡單,根據奧地利學派貨幣數量論P=MV/Y,貨幣緊縮利率升高,企業或個人投資放緩;貨幣寬鬆利率下行,通脹膨脹起來了,對於持有現金的群體意味著資產縮水。2019年貨幣政策緊縮呢還是寬鬆?研究3.5報告。
老規矩,3.5政府工作報告先是「揚鈴打鼓」「表彰」過去一年的成績,之後話鋒一轉開始為後文的貨幣政策做鋪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宏觀槓桿率趨於穩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2018年來去槓桿防風險,已經讓‘宏觀槓桿率趨於穩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相當於說去槓桿不再是頭等大事,奠定了2019年貨幣寬鬆基調。
綱舉而目張。貨幣政策開篇就畫風突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明眼人一看便知,今年刪除了去年‘保持中性’關鍵詞。接下來呢,在實際執行中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又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段話是通篇整個貨幣政策的靈魂部分,
同時也是引起社會各界爭議最大的一部分,該如何理解呢?小白們看到的是前半句‘在實際執行中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而老鳥們關注的則是後半句‘又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是不是又諳合了筆者此前一直講的「既要……又要……」句式?
小結。強調‘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但後面‘還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才是重心所在哇!試問你都「靈活運用」了,前面的‘把好閘門’還有何意義呢?
舉例,3.10易綱面對記者提問,「為什麼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貨幣政策的描述,不再提中性了?這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會轉向寬鬆?」信誓旦旦稱‘穩健的貨幣政策是非常豐富的內容,這次沒有提中性,這樣更簡潔,但實際上穩健的貨幣政策內涵沒有變’。這話類似當年的‘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更有力的佐證是,‘房住不炒’這句曾幾何時的經典台詞,生生被從今年的兩會報告中摳掉了,而代之以‘因城施策’或者乾脆‘一城一策’。上面眼一睜一閉,下面有條件漲價的你就漲,漲不動的活該命苦。顯而易見,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房地產再一次被賦予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而樓市啟動的前提必須是貨幣寬鬆。
2.21難產的推文《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你需要讀懂永續債背後……》中講過——2019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23萬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4.64萬億,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一個月新增信貸3.23萬億,接近2008全年4萬億救市計畫的全部。
水放出來了,會流向風險高、盈利差的小微民營實體產業嗎?呵呵,開年後滬深A股高亢上行至3000點,動輒日成交量過萬億,清晰詮釋了資本流向,逐利天性決定了它不會甘心受發行人擺佈,而有關部門的手段依舊是看家本領資本管制。
加強資本管制,引導資本流向。3.5報告中如此表述——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貸款成本。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機制,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綜合融資成本必須有明顯降低。精準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不能讓資金空轉或脫實向虛。
在這段話中,目的是‘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綜合融資成本必須有明顯降低’,手段是‘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機制,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央行深知商業銀行不願貸款給小微民企,那就修改商業銀行的考核機制,你不貸款我就不讓你考核通過。說著說著這就來了,
3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要求五家大型銀行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力爭總體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30%以上。在目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總體可控的前提下,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霸氣兌現!
如此赤裸裸地‘引導’,在以往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中絕無僅有。問題是商業銀行那也是企業啊,你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有國家信用背書,民營股份制銀行可咋辦呢?不貸吧,難以通過MPA考核;貸吧壞賬上升,還是考核不過,真真是左右為難!
3.5報告中的最後一句‘精準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不能讓資金空轉或脫實向虛’頗為耐人尋味,乍看起來貌似和第一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貸款成本’重複,但再品味道就出來了,這分明是講給股市聽——為科創板註冊制站臺固然很有必要,但要適可而止,脫實向虛是要受打壓的!注意啊,股市大利空!
上文講過,貨幣政策寬鬆,意味著近兩年來的金融去槓桿被弱化了,舊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尚未根除,又疊加新的風險,這是閉著眼睛的事。2018年GDP 90.03萬億,廣義貨幣M2餘額183萬億,M2/GDP>2,而2月末M2餘額增長8%至186.74萬億。所以3.5報告中不忘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報告隨後指出——
長期積累的諸多風險隱患必須加以化解,但要遵循規律,講究方式方法,按照堅定可控、有序適度要求在發展中逐步化解,堅決避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這段話講得異常乖巧。首先承認‘長期積累的諸多風險隱患必須加以化解’,否則最後一句‘堅決避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無從談起,2008年金融危機歷歷在目對吧?‘但要遵循規律,講究方式方法’,手段是‘按照堅定可控、有序適度要求在發展中逐步化解’。什麼意思?穩增長再次將防風險按壓在了身下!
何以證明呢?報告接著說,出臺政策和工作舉措要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調結構,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止緊縮效應疊加放大,決不能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說多了都是無用,最後一句‘決不能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才是最最核心的當務之急。為了穩增長、促就業的穩定大局,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木已成舟米已成炊,還要不著痕跡。為防止各級地方政府不顧一切地‘穩增長’,報告不忘加一句緊箍咒‘也不能只顧眼前,採取損害長期發展的短期強刺激政策,產生新的風險隱患’。看似嚴肅的警告,位置上卻叨陪末座,輕重緩急纖毫畢現!嗯,既要熊掌又要魚,既要冰塊又要火,而且還要冰炭同爐,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最後來看下與貨幣寬鬆休戚相關的匯率問題。截至筆者撰稿前一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價報6.7092,漲0.0328%;中間價報6.7114,漲0.0209%;NDF3個月報6.7093,6個月6.7168,1年6.7312,2年6.7710。平穩中是前漲後跌的預期。
筆者在小朋友圈內講過,長期來看,中美貿易協議簽署一定包含著匯率達成共識,這有點像當年的廣場協議,日元對美元升值,美國一舉挽回對日出口劣勢。所不同的呢,日元可以自由兌換,對內對外都升值,而本幣呢,對外升值、對內貶值。
2018年兩會報告中關於貨幣政策是如此表述的——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而今年改為了——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從‘深化市場化改革’到‘完善形成機制’,一遠一近一虛一實,匯率在今年貨幣政策中的地位陡然上升。
那麼到底如何‘完善形成機制’?其實就是‘更換貨幣發行之錨’。2月13日的公眾號撰文《朝花夕拾,貨幣發行機制轉換前夜》對這方面講得明白透徹——
有官部門總喜歡‘既要……又要……’。具體到換錨操作,財政部熱盼央行換錨,為的是給各級財政部門債務填坑;央行呢,縱然心裏一百二十個不樂意,然而終究要服從大局,終究不得不接受換錨的現實。何以為證?2018年外匯佔央行資產比例60%,但比起此前的80%已經大幅下降。
總結全篇。換錨需要一個過程,絕不會如財政部所願一蹴而就,這個時間表與中美貿易戰前景息息相關。3月底前談攏了,換錨時間表順延;而一旦結果不如人意,外匯佔款比例一定會快速下降。放眼未來,外匯+國債的雙軌發幣路線可能是央行最現實的選擇。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貨幣會繼續寬鬆,永遠不必擔心通縮。
中美貿易協議最終簽署落地可能要延至4月初,一切都沒改變,該來的終究要來。
唯願每個精讀文章的讀者朋友2019年能夠避免財富被掠奪的苦痛,守住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