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下詔組織學者修撰《五經正義》,使得儒家經典成為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儒家思想則成為規範思想行為的基本準則。(繪圖:志清/看中國)
四、意識形態和信仰
唐代是儒、釋、道發展和弘揚的鼎盛時期,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使社會維持較高的道德水準,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唐太宗既尊崇儒學,又扶持道教和佛教。唐代有完善的祭祀天地、神明和宗廟的祭祀制度,人們敬天信神,尊道崇德,讀聖賢書,以經世濟民為己任。儒家的「仁者愛人」,道家的「悟道證真」,佛家的「慈悲普度」,在這些正統信仰的影響下,人們明瞭做人的理念,保持質樸、善良、純真的本性,追求真理,堅定為善。
唐太宗下詔組織學者修撰了《五經正義》,使儒家經典成為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並一直沿用後世,儒家思想成為規範人們思想行為的基本準則。唐代道家思想亦得以廣泛弘揚,文人中求道訪道的非常多:真率夷曠如賀知章,或翩翩欲仙如李白。
在繪畫上有「道釋人物」一科,畫家們的藝術也被人們稱為有若神助的藝術;音樂上「玄真道曲」、「大羅天曲」大盛;書法上追求「真率天然」、「稟天而自強」的境界美,看重意象,崇尚自然;名醫孫思邈一生以修道和行醫濟世為務,造福世人不計其數,被後世稱為「孫真人」和「藥王」。
佛家思想傳播亦規模空前,佛經翻譯、傳播數量巨大,人們信奉佛法,敬信神佛,深信因果而修心向善,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八方來朝,正如佛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無有冤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高僧玄奘法師以慈悲為懷,立志拜佛取經以濟眾生,遠赴西域印度十七年,取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經,並在長安慈恩寺將其全部譯成中文。唐太宗讚其壯舉,對其翻譯、廣傳佛經給予大力幫助和扶植,並為譯經作序《大唐三藏聖教序》。此序文氣勢開闊,文筆典雅,從天地陰陽、四時變化述及顯像與無形,宏觀與微觀,再述及佛家教化之功能,讚揚玄奘法師拜佛求經之壯舉,「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方翼茲經流施,將日明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玄奘法師慈悲為懷,遠赴西域印度十七年,取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經,故獲得唐太宗深深地讚賞與扶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五、對外文化交流
唐太宗提出「柔懷萬國」的睦鄰友好政策,貞觀之治為鄰近列國所仰慕,和中國有使節往來的國家和部落已經超過了三百個,於是朝廷設立鴻臚寺、典客署和禮賓院等外事機構,專門接待外賓。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紛派使節,而有「萬國遣使」的盛況。
唐代很多措施讓許多國家紛紛學習效仿,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此外,許多外國的王侯、使臣、留學生、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國子監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僅日本一國先後十九次派出的遣唐使,就有五千人以上。其中隨團前來的留唐學生大多被唐朝友好地接納到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學習數年畢業後或在唐朝官府工作或返國將漢文化傳授於國。僧侶們則入住寺院,潛心鑽研佛經。有的國家還禮請中國派人去傳授文化,如高僧鑑真攜帶佛像、佛經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弘揚佛法與盛唐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鑑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弘揚佛法與盛唐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綜上所述,唐代文化不僅以輝煌的成就使華夏文明璀璨奪目,而且以深刻的內涵、強大的力度遠播世界,使唐代文化成為向周邊國家和地區輻射的文化源地,在世界文化史上映照古今。它是中華民族史冊上一幅亮麗的歷史畫卷,它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人們懷念和嚮往記憶中永遠清晰的盛世天朝,無限景仰唐太宗的正義、仁愛和寬廣的胸懷。
而今的中國社會,中共自竊取政權以來,吹崇暴力,一直依靠謊言給民眾洗腦,用「假、惡、鬥」的黨文化替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破壞傳統道德和人們的正信,迫害敢於說真話的人,使社會道德淪喪,把民眾帶向墮落的深淵。
堅信真理,堅持道德和正義,真的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