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開始體現在了貨幣供給的數據上。(圖片來源:Scanrail/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月17日訊】中國央行公布了12月的金融數據,最受大家關注的,廣義貨幣(M2)餘額182.67萬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狹義貨幣(M1)餘額55.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與上月持平,簡單來說就是M1穩住了下跌的頹勢,而M2開始略微反彈,可見央行在年初的降准,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流動性開始體現在了貨幣供給的數據上。
去年12月新增社融1.59萬億元,與17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12月對實體發放貸款約9300億元,同比多增3500億元,較之前幾個月改善較多;企業債券淨融資繼續增加3700億元,同比多增約3400億元,貸款和企業債支撐了12月的社融數據,可見目前這是貨幣的兩大主要投放渠道,而表外非標資產方面仍然萎縮。
另外,12月新增金融機構貸款約1.09萬億元,同比多增約5000億元。其中居民部門貸款增加約4500億元,同比多增近1300億元,主要是居民短貸同比多增1300多億元,這部分以消費貸為主,而居民中長貸也就是房貸,同比少增33億元;企業部門新增貸款約4700億元,同比多增2300億元。這說明央行仍然在有意控制居民中長貸,因為這塊主要就是房貸,而盡量的多增加企業貸款。但企業貸款或者個人消費貸會不會流入樓市呢,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如果從去年全年來看,2018年總體社會融資200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有所回落,主要還是因為表外非標資產的收縮,這個跟我們的主動去槓桿有關,但到了年底這個趨勢已經逐漸放緩,央行的貨幣政策也發生了明顯的轉向。表明去槓桿可能已經進入尾聲。
現在更重要的就是打通貨幣供應的渠道,通過銀行貸款,和企業債的渠道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貨幣投放,結合12月的金融數據來看,M1雖然止跌,仍然處於較低水平,說明大家的觀望情緒依然很濃重,央行釋放出來的貨幣,也僅僅是維持了目前的貨幣穩定而已,還遠沒到激活市場的地步,所以這其實也給了中國央行一個反饋,1個百分點級別的降准,仍然遠遠不夠,後面的貨幣政策可能更加凶猛一點。
另外,大家應該格外關注社會融資這個指標,這個指標代表著經濟的需求,如果社會融資增速一直下降的話,代表需求下降,最後就會引起經濟下滑,而現在社會融資下滑速度仍然持續,有經濟學家預測,社會融資可能會降到9%左右,從而形成底部,而這個底部可能會在今年的1季度出現。2018年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那麼艱難,似乎幹什麼都不賺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槓桿造成的社會融資下降過快,在去年上半年,一下就從13%掉到了10%。社會上的錢一下就少了,所以經濟活動也就感到施展不開了。
所以,現在央行投放的貨幣,無法通過有效渠道進入實體經濟的問題,因為有房地產這個毒瘤在這橫著,所以讓調控感到十分的彆扭,現在外部環境向好,股市低位,實體經濟資金緊張,人民幣也轉向升值,按理說正是貨幣寬鬆大規模投放貨幣的時候,但是卻總有顧忌,只要錢一出來肯定是先去炒房,所以必須時刻防範這個風險,不得已還得繼續收縮表外業務,只用貸款和企業債投放流動性。
但這就有一個問題,銀行是不願意承擔風險的,所以最後結果就是貨幣寬鬆容易,信用寬鬆卻並不容易,你說讓銀行多支持企業貸款,但是銀行們卻不樂意,放給中小企業的錢,他們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之前有個笑話,一旦企業主貸款的時候支支吾吾,他們就很放心,一旦企業主很堅定的要去拿錢做生意,他們就覺得壞事了。可見從銀行心底來說,你拿錢去炒房,都比做實業強,這就形成了金融上的囚徒困境,大家都知道支持實體經濟才有未來,但誰也不願意自己承擔風險。
要繼續限制房地產,必須打掉房地產的漲價預期,你得讓大家覺得炒房更危險,這樣錢才能乖乖的流回到實體經濟,所以必須嚴格調控不放鬆。我想這點應該統一思想,從數據上看,房地產已經不拉動經濟了,2015年之後這波房價上漲,已經不能帶動家電消費,可見大家基本都是投資為主,買房來自己住的不多,所以這要引發我們的警惕,房地產拉動經濟的邊際效用已經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