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持續的藥物治療和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罹病的老年人口比比皆是,「疾病」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困擾和痛苦!其中,巴金森氏症、中風、老年痴呆症並列為老年人的3大疾病,影響健康甚鉅,以下和大家淺談關於巴金森氏症的相關議題。
年輕人也會罹患巴金森氏症
我們一般認為巴金森氏症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是!根據台灣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吳瑞美指出,門診中有將近2成患者屬於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原因多半和基因與家族遺傳有關。甚至有約18歲的高中生罹患此病,而且姊姊也於28歲時發生類似症狀並確診罹病。
不過,如果能夠盡早發現,把握治療時機,患者還是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目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例如使用藥物或執行深腦刺激術等,早期病人能夠控制到看不出來罹病,即使病史長達10年以上,還是能保持行動能力。
有一名個案林先生,雖然動作比較遲緩,但生活完全自理,不需他人協助,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罹患巴金森氏症已經10年了,他每天早上打球,下午游泳,還經常出國旅遊,維持了正常的生活。能夠保持這麼好的狀態,持續的藥物治療和良好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素。
罹病原因
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基底核的黑質細胞退化,使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產生不足所導致,確切的罹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如果家族中有巴金森氏症患者,會提高得到此病的風險;曾有頭部外傷者,經常暴露於特定農藥的環境中,亦會增加患病機率。但是有吸菸習慣或常喝咖啡、茶的人風險較低。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的疾病,主要是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所導致,造成的腦部功能損傷不可逆,因此,當出現單側手抖、肢體僵硬、面具臉、行走緩慢小碎步等疑似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以下為台灣神經學學會發布的「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如果對照發現有3題以上的回答為「是」,請盡快至神經內科就醫檢查。
1、你的手或腳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的狀態下,會不自主顫抖?
2、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
3、身體在站立或行進時,姿勢會向前彎曲?
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要打結了或一隻腳拖在後面?
5、步伐小且常常跌倒或摔跤?
6、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都沒動力?
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常疼痛?
8、刻意避免與聊不來的朋友或家人相處?
9、音調出現改變?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
10、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會隨著年紀增長和罹病時間逐漸嚴重,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出現,甚至可能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或是中晚期合併失智症等情形。醫師指出,若患者未妥善控制病情,可能會加速出現動作障礙,陷入「四失」的威脅: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和失智。
病程分為5期
巴金森氏症依嚴重的程度共分成5期,多數就診患者都是第3期才發現,如果平時能提高警覺,有病識感,才能在第1期就發現,及早就醫獲得更佳治療效果。
第1期:單側肢體僵硬、手部顫抖、寫字歪曲。
第2期:雙側肢體都出現顫抖或僵硬、動作遲緩。
第3期:走路時常跌倒、步態不穩。
第4期:自己難以獨立走動,需要他人攙扶。
第5期:必須坐輪椅或臥床,無法自行照料生活起居。
治療與症狀的緩解
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體能有助於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目前無法根治,也無法阻止疾病的進行,患者應和醫師密切配合,用藥物增強腦部多巴胺系統的功能,或是實行外科手術「深部腦刺激術」對一些特定病人也有幫助,
此外,平日應保持均衡營養,多攝取益生菌增進腸道健康;適度運動,做有氧運動和肌耐力訓練,保持良好的體能;正向思考,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維持社交活動;避免過瘦,維持適當體重;練氣功、瑜珈、太極拳或音樂、舞蹈等,都有助於改善顫抖、平衡、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提高認知功能和生活品質。
此外,善用輔具也能增加患者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疼痛,有效減少跌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