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群山之間的桃花源,里佳部落是阿里山鄉最深遠且最小巧的鄒族部落。
我用心、用手、用腳、用熱情、用汗水,和志工伙伴們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部落,經歷了一段「心風景」的「體驗假期」,對於里佳,這場觸動心靈的「五感旅行」,感覺-我不再是過客。
里佳部落,是阿里山鄉最深遠且最小巧的鄒族部落,位於169縣道50.2K的終點,這裡是一處隱藏在群山之間的桃花源,mimiyo鄒語是散步的意思,「一起Mimiyo里佳部落體驗假期」,是由阿里山風景管理處主辦的新型態旅行方式。
所謂體驗假期是希望參與者藉由「工作服務」與「觀光旅遊」,對當地產生感情的鏈結,聽著這塊土地正在發生的溫暖故事,志工們一起同心合力完成施作工項,用感官深深學習鄒族的文化智慧,與部落美好的風土人情。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著名的高山鐵路之一,我們由海拔30公尺的嘉義火車站,一路攀升,隨著車窗外移動的風景,觀察沿路植物林相的變化。火車在獨立山採取「螺旋」方式上山,在火車迴旋的過程中,可以望見樟腦寮車站三次,頗有趣味,盤旋至山頂後,再以8字型駛離獨立山。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台灣既珍貴且特殊的文化財。
沿著鐵道,伴著山嵐,每個轉角都是美麗的風景。
因為路線規劃,一行人至奮起湖站下車,整段森林鐵道的交通時間是1小時20分鐘。在奮起湖稍作休息後,轉搭9人座的小巴士,再歷經大約90分鐘的山路,沿著縣道169經過達邦,最後終於抵達里佳部落,我的里佳部落旅行故事,就在部落長老祈福的儀式裡展開……
長老在部落入口前的「貢禮之石」,為我們即將展開的「體驗假期」祈福。
我們一群人在即將抵達里佳部落前的一座涼亭下車,涼亭旁有一塊名為「貢禮之石」的大石頭,這塊石頭的意義就像是漢人所說類似神靈的「結界」,在部落長老和一群部落年輕夥伴的帶領下,我們以虔誠的心,簡單的進行鄒族傳統祈福儀式。長老手握著五節芒,口中喃喃唸著祈福的言語,以保佑我們三天兩夜體驗假期,一路順利平安。
傳說眾神居住在貢禮之石下方約300公尺處,烏奇哈溪支流旁的一大片茂密的竹林裡,沿著風流洞步道往下走,便會看見一塊又高又大的巨石,下方有一個山洞,里佳部落朋友稱之為「鬼屋」(鄒族用語中,神、鬼都是同一個字)。
相傳鄒族法術最高的神靈就住在此處守護里佳部落,因此,鬼屋是很神聖的地方,而貢禮之石就是里佳眾神派駐管轄的前哨站,守護神會在此防堵妖魅到部落作亂,社神也會庇佑部落和往來人們的安全。
時至今日,為感謝守護神的庇佑,每經過此處,不管是否為族人,都會貢獻出少許攜帶之物品,像是食物、菸、水酒、檳榔、或是錢幣等,祈願旅途平安。
交通不便的時代,遊子們經過貢禮之石皆會在石頭上放上酒或食物祈求平安。
離開貢禮之石,我們沿著風流洞步道,朝著部落方向前進,沿途可以欣賞竹林美景、聽著長老說起不分享石的有趣故事、欣賞小而美的密谷瀑布、到風流洞聽鄒族特殊的婚俗、到神聖的鬼屋拜訪鄒族法術最高的土地神、走在櫻花林步道欣賞亂了時序偷偷綻放的花姿,平緩易行的步道絕對是來到部落必訪的景點。
走在風流洞步道上,遇見這間頗有藝術特色的部落人家。
鄒族是講求共享的族群,某位孤僻獵人不願意將獵物與人分享,便在這「不分享石」偷偷獨享,可想而知部落人對他的態度。
雖然亂了時序,在步道上看見如此花姿還是驚喜。
密谷瀑布又稱是里佳情人瀑布,涓涓的流水伴著鳥鳴感受大自然的清雅。
抵達部落後,部落年輕人為遠道而來的我們進行部落巡禮,傍晚享受美味的鄒族風味餐,然後聽著部落朋友說唱關於部落的許多故事,說著關於里佳部落的由來。
里佳鄒族語為Niaucna,相傳從前達邦母社有一對溫家兄弟,某年哥哥未回家參加祭典,於是弟弟去山中尋找兄長,後來發現哥哥在另一個土壤肥沃的山頭開闢家園,他們的父親便指示兄弟倆留在山中生活,且將新部落稱之為「尼雅烏支那」,「尼雅」是指從前,「烏支那」為溫氏的家族姓,所以「尼雅烏支那Niaucna」的意思便是「從前的溫家」……
部落年輕人為我們進行部落巡禮,原來「高手」在「秀山的店」。
部落漫遊時,眼光被這株花朵如巴掌般巨大又鮮豔「煙斗花藤」吸引。
咖啡豆是里佳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圖為生長在路邊,飄著微微清香的咖啡小白花。
第二天上午的活動是「體驗假期」中最重要的精神軸心「工作服務」,目的是協助傳承鄒族文化的種子。此時,我們的角色由遊客轉變成為志工,工作內容是到原始竹林裡採伐竹子,然後協助達邦國小里佳分校修繕校園花圃的圍籬,花圃未來將成為孩童學習傳統農事教學及體驗的場所。
一大早用完早餐後,隨著各個分組,搭上柴油「敞篷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吹著山上舒服的自然風,來到一處生長在山坡上的野生竹林,聽完部落長老的教導,大家戴起手套,拿著鋸子,開始各自找尋適合的竹子,直挺且粗細適中的竹子是大家的尋覓目標。
第一次體驗「伐木」的經驗十分很有趣!在施作的同時,一旁部落大姊還語重心長的提點,對於仍留在土地上的竹子根部,不能突出土壤太多,要將其鋸平,若沒有處理好,尖銳部分容易形成日後竹林裡的危險因子,因為林子裡皆是天然地形,若是有人不慎跌,後果會不堪設想,這些都是要親自實作後才會體會的細節。
志工們帶著興奮的心情,七手八腳地開始鋸竹子與預測竹子傾倒的方向。
大家帶著興奮的心情,開始打量著竹林裡的竹子,七手八腳地開始鋸竹子與預測竹子傾倒的方向,然後再齊心協力將竹子搬至較寬敞的道路旁,面對地上一支支超過5公尺滿是竹葉的竹子,一時之間真是不知如何下手,跟著部落長老的口令,先剔除竹子的竹葉,終於看見光溜溜的竹材;我們倆倆一組,拿著長老預先準備的長線,用粉筆刻畫需要的竹材長度,鋸成需要的竹材,最後再將竹子綑綁上車,運至里佳分校,繼續下一個步驟,「籬笆的施作」。
志工們剔除竹子上的竹葉。
將竹子鋸成適當長度,綑綁搬至貨車,準備載往里佳分校。
志工朋友體驗從前部落族人的生活智慧,利用「頭帶」揹起籮筐搬運物品。
部落前輩使用片竹工具,輕易將竹子片成六瓣,成為竹條,我們再用刀子將竹條毛邊稍做修裁滑順,以防編織圍籬時刺傷手指,志工們分工合作,竹條很快處理完成;長老繼續領著大家,利用束帶搭起圍籬的支架,大家聽著指示,完成需要負責編織的責任區域。看著圍籬從無到有的,有一點難以置信的感動,眼前的成就真的是我親手完成的嗎?
這是一種生活在都市的朋友,無法想像的手作經驗,大家團結合作的果實,真的很甜美;在施作的過程裡學習到部落朋友反璞歸真的生活智慧,一種取之於山林,用之於山林的環境友善。
施作籬笆的前置作業,先將竹子片成竹條。
片竹過程中,發現肥滋滋的竹蟲,燒烤後,據說是部落老人家最愛的零食。
志工隨手拿起石頭當作鐵鎚,合力將籬笆的骨架先搭起來。
大家專心編織著圍籬,靜靜地享受與這塊土地開始的連結。
志工們充滿感動的興奮心情,記錄著這一刻從無到有的感動鏈結。
翌日上午在Iyusungu,漢名為楊啟川大哥的解說下,與國小學童共同學習鄒族的舊時傳統智慧,了解「圍籬」在鄒族生活中的用處,除了當作菜園的圍籬、庭院的圍籬,或是飼養家禽的圍籬。
Iyusungu繼續帶領我們認識準備種植在花圃裡的部落傳統植物,Iyusungu說,鄒族很久以前就有編織的技術,早期材料除了使用苧麻,另一種就是「紐西蘭麻蘭」,原住民朋友利用隨手的竹片,很輕鬆的將綠色葉肉刮去後,便能輕鬆的「梳」出一條條粗的葉脈纖維,再將葉脈纖維搓成麻線,作為綑綁物品的繩索,或是做為捕抓獵物陷阱時的圈套。
紐西蘭麻蘭的運用,據傳是與日據時代,鄒族族人被日本人送去南洋當軍伕,然後再將植物傳回部落種植。
文化傳承的時刻讓人感動。Iyusungu為部落小朋友與我們介紹鄒族的傳統民俗植物。
Iyusungu 示範利用竹片將紐西蘭麻蘭,「梳」出一條條可用的葉脈纖維。
Iyusungu教授大家,將植物纖維搓成麻繩的技巧。
花圃裡也將種下桃紅色的鄒族原生種山藥。
年輕時的Iyusungu和父親學習許多鄒族人的生活智慧,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製作麻線的技術和用途,當時部落族人還會使用外型像是蒼蠅的台灣無蛰蜂的蜂膠,鄒族語是「ZUU」,族人以熱水將蜂膠煮溶化,運用蜂膠充滿黏性的特性,將其黏著在製作弓弦的麻繩上,或是搓過蜂膠的繩子不會有毛絮,塗抹在麻繩上,也可增加麻繩的防潮和韌度。
由於台灣無蛰蜂蜂膠是很好的黏合劑,也被部落朋友用於修補破損器皿裂縫的黏合劑,這些都是里佳部落中生代族人共有的生活記憶;舊時部落族人也會飼養無蛰蜂,先擷取有蜂的「樹窩」,掛在家門前,到了春、秋季時,蜜蜂會分巢,就算當初掛在家門口的樹窩沒蜂,分巢季節也會有無蛰蜂成家於此,因此,族人稱無蛰蜂為自來蜂,對鄒族人來說是吉祥的象徵。
我的文字紀錄回到第二天下午,我們跟著部落愛玉達人的腳步,深入到原始林裡尋找野生愛玉,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經驗。愛玉子是台灣特有亞種,全世界只有台灣有愛玉,分布在中海拔山區,像是嘉義山區、南投,或是屏東都有人栽種,許多人皆聲稱自己的愛玉子是野生的。
但是里佳部落的野生愛玉子真的超乎想像的不一樣。車子行駛在狹窄的林道上,隨著蜿蜒地勢上爬、下切,終於到達一處藏身在桂竹林裡的野生愛玉林場,這片林場是Pasuya祖父輩從日據時代就開始存在的愛玉林場。
愛玉是一攀藤植物,喜歡纏繞在岩石或是樹木上,附生的樹木有多高,愛玉就能爬多高,這片林子裡有許多高達二、三十公尺以上的楠樹,愛玉最喜歡纏繞在這些高大的楠樹上,因此,如何採收這些離地面超過10公尺以上的成熟愛玉子,當然就是「爬樹高手」的舞台囉。
「愛玉獵人」Mo’o為我們介紹自己改良的採愛玉工具。
爬樹,兩個字說起來輕鬆,實際上這是一份既危險且需要膽識的工作,整個里佳部落也只有7個人願意從事這份高難度的工作。為我們示範爬樹採野生愛玉子的Mo’o說,採野生愛玉子的工作需在長時間高空作業,他們身上的安全設備非常重要。
只是在愛玉子採收期時期,他們待在樹上的時間非常的長,時常每天早上上工後,幾乎半天的時間都須待在樹上採愛玉子,Mo’o笑著說,像是生理需求也得在樹上解決,他笑指樹上寄生的山蘇說,那也可能是某位前輩的馬桶(哈哈)。
里佳部落的野生愛玉多依附在樹高約二、三十公尺以上的楠樹上,部落只有7個人願意從事此高風險的工作。
採野生愛玉是一份高危險且需要勇氣的工作。採收期,依著釘於樹身上的鐵釘攀爬,固定好安全鎖後,每次在樹上採收工作的時間,往往超過半天。
愛玉子的外型和土芒果很像,只是綠皮上多了些白色的斑點,愛玉屬於「隱花果」,就是花隱藏在果實裡,雌、雄異株,意思是說如果這棵樹是母的,全株果實都是母的,唯有「母」的愛玉子才有採收的價值。
Pasuya說基本上沒有辦法從樹果實的外觀分辨此株是公或母,唯有將果實切開查看,因此這也是增加採摘野生愛玉的耗時與難度之一,因為這裡是他們家族的世代經營的原始林場,他憑藉著經驗法則,認識林子裡的愛玉公、母。
愛玉的授粉需要仰賴「榕小蜂」,只有成功授粉的「母」愛玉才有果膠才能洗出愛玉,才有經濟價值。原始林裡偶有虎頭蜂、毒蛇,人員咬傷、跌傷時有所聞,親眼目睹部落朋友爬大樹,採野生愛玉子的辛苦畫面,才能體會每顆野生愛玉子是如此的得來不易。
Pasuya為我們說明得來不易的愛玉故事。只有成功授粉的「母」愛玉才能洗出愛玉。
愛玉子蒂頭流出的白色汁液黏性超強,據說山裡小朋友會用樹葉收集黏液,然後拿來捕抓蜻蜓。
原始林場體驗得來不易的野生愛玉,部落朋友為我們準備「原」味的烤五花豬下午茶。
隨手摘取的姑婆芋葉子就是盛肉的碟子。
現摘愛玉子蒂頭流出的白色汁液黏性超強,據說山裡小朋友會用樹葉收集黏液,然後拿來捕抓蜻蜓。回到部落後,我們體驗愛玉的初步加工,只有自己親自削過愛玉子外皮才能體會其中。
因為愛玉子超黏,先帶上手套,手上再沾些麵粉,然後拿起特製的刨刀,將愛玉的綠皮削下,立刻感覺到,雖然是小小的愛玉果實,滿手都是豐富的果膠黏液,削完綠皮後,最後在愛玉子上留下一筆直凹痕,目的是要待愛玉外皮乾燥後,利於將愛玉子黃色的果實外翻後繼續乾燥,由內往外翻愛玉果實的動作超療癒,一顆顆金色的愛玉子感覺像是金色的海膽。
削下愛玉的綠皮,立刻感覺到滿手都是豐富的果膠黏液。
在陽光下曝曬的愛玉子會散發出一股清香。左邊是削去綠皮後乾燥的模樣;右邊則是左邊經過某個程度乾燥後,將愛玉子由內往外翻後呈現的狀態。
在里佳部落絕對不能錯過手洗愛玉的體驗。嘉娜民宿的翠蓮姐貼心準備酸桔增加黑糖愛玉的層次。
第二天晚上,部落朋友為我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營火晚會,從天而降點燃營火的方式,首先掀起晚會的第一波高潮,感受到一股部落齊心協力的溫馨,族人從10個月大的嬰孩,到94歲的長者都熱情出席。
部落耆老們為我們唱了古謠,里佳國小的小朋友也在老師的帶領下為我們歡唱,看著小朋友天真無邪的互動,我在一旁笑得開懷,最後我們每一個小隊也要上場表演,唱唱跳跳間,我忘卻了都市裡的塵埃,感受到部落裡單純的快樂。
第二天夜晚,部落朋友為我們舉辦熱鬧的營火晚會與豐盛的鄒族美味。
部落長輩為我們帶來優美的鄒族古謠傳唱。
部落的小學生也為我們高歌兩曲,演唱時孩童純真的互動,讓我笑得開懷。
營火晚會時,每個小隊也必須齊力上場表演。
第三天上午,透過部落尋寶遊戲,參觀一處讓我大開眼界的鄒族珍寶,鄒族獵人長老Pasuya的家,這裡彷彿是一座隱藏在民間的鄒族珍貴文物館,這裡收藏著巴舒雅年輕時候狩獵的榮耀,也展示許多鄒族文物,感受到Pasuya對於鄒族文物保存和收集的熱誠。
按照鄒族人的習俗,晚輩拜訪長老需要帶一份禮物。圖為隊友發揮巧思,利用姑婆芋葉子包裹一條五花肉。
一聲Aveoveoyu(鄒族語您好),獵人長老Pasuya熱情的歡迎我們。
獵人長老Pasuya對於鄒族文化的保存與推廣,不遺餘力,是最珍貴的行動百科全書。他曾參與文化訪問團於法國各大城市進行鄒族文化的宣傳活動。
一位夥伴手上拿著一個編織的繩圈,Pasuya說,從前鄒族男性從6歲開始就被要求束腰,他父親是最後一位擁有「束腰」習慣的族人;當時鄒族男人重視狩獵,為了保持男子敏捷的動作,因此強調身型,利用束腰限制食慾,也養成男子們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
Pasuya拿起身旁一個長形圓錐狀草編的軟式簍子,詢問大家知道用途嗎?原來是製作小米酒時過濾小米的器具,利用簍子可以將小米渣擰乾,Pasuy還補充說,部落的框或簍的編製都是部落男子的工作,婦女則負責織布。
獵人長老Pasuya說明手上的草編器具,是製作小米酒時的小米過濾簍。此器具由男子編製。
獵人Pasuya的私人收藏室,實在是太精彩了,這裡有說不完的珍貴鄒族故事。面對如此輝煌的獸骨展示,我向Pasuya詢問,他是否有代表獵人榮耀的「山豬臂環」?隨著鄒族獵人耆老的凋零,鄒族中生代對於傳統文化傳承仍有斷層;目前全鄒族擁有山豬臂環「認證」的真正獵人,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耆老,沒想到Pasuya回答他也有山豬臂環!
手臂戴著兩個山豬臂環的Pasuya,臉上露出獵人的榮耀。
山豬臂環是鄒族獵人的榮耀認證,由於獲得山豬臂環的資格很嚴苛,全鄒族只剩寥寥幾位耆老擁有山豬臂環。目前鄒族中生代以後的年輕獵人,還沒有任何一位獲得長老的認證。
我實在是欣喜若狂了,於是順勢說,我走訪阿里山鄉許多的部落,沒有親眼看過山豬臂環是我一直以來的遺珠,於是大膽請求Pasuya,Pasuya遲疑一會,然後請家人到一處秘密房間將山豬臂環取來,看著Pasuya手臂上戴著兩個山豬臂環,臉上露出一抹獵人的榮耀,他還輕含著掛在胸前由箭竹根製作的煙斗,我心裡滿滿的感動,這是鄒族最美麗的人文瑰寶。
Pasuya對於鄒族古謠的紀錄與文化的保存有十分卓越的貢獻,絕對是里佳部落,甚至是全鄒族最珍貴的行動百科全書,希望里佳部落的年輕人能趕快加緊腳步,用心的向Pasuya請益學習,這裡絕對是鄒族文化的最大亮點。
離開Pasuya家之前,他俏皮的指著一旁的「金鈕扣」,說是部落的麻醉藥,我和一旁大膽的隊友,一人半朵花放入口中,天呀!一陣如花椒般的麻辣感,還好持續力只有20分鐘(哈哈)。
三天兩夜的里佳部落體驗假期一轉眼就結束了,這是一場充滿人文色彩的繽紛,觸動人心的部落「五感」旅行,這裡的土真的很黏。離開部落前,當地朋友拉著我的手說,里佳部落有「藍色部落」的美稱,每年春末夏初,走在秘境裡,可以看見「天上的星河和地上的螢河」。
觸動心底的里佳部落「五感旅行」,對於里佳,感覺我不再是過客。
哇!如此的夢幻,吸引我一定會再二訪、三訪……
===================================
【聯絡資訊】
單位: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溫惠珍
聯絡電話:0972-34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