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農村的教育資源分配極其不均(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12月15日訊】寫這篇之前,我特意數了一下,至少五十位朋友轉發了中青報「冰點週刊」的《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或是其他公號換了標題之後的同一個內容,寫完再數,超過六十了。
說實話,很驚訝,大家的淚腺總是比較發達,心中那塊柔軟的地方面積太大,遠遠超過了大腦。這篇八千餘字的報導,無非是說:直播名校課程,讓經濟落後、教育滯後的偏遠地區孩子也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
這不就是「網際網路+教育」嘛,已經說了好多年的一個概念,居然在2018年年末的時候一下子打動了這麼多人:中青報「冰點週刊」公號上此文的點擊量已經「10萬+」,其他公號轉載點擊也有數萬。
淚點在哪裡?標題!
中青報「冰點週刊」公號的標題是:「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
有公號轉發時改為了:「屏幕改變的命運:兩百多所貧困地區中學直播名校課程,88人考上清華北大。」
改變命運!
這是國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夢想啊,最大的中國夢啊。哪怕年年失望也要年年再望,總得有點念想,拒絕向死而生。
這不,一塊屏幕又給人帶來了希望。更確切地說,是這篇報導又大大激活了許多人的夢想。
大白天的,還是不要做夢吧。直播名校課程,為教育落後地區引進了優質教育資源,這當然是好事情。關鍵是兩個問題:
第一:誰在做這個事情?
如果是當地政府行為,沒得說,應該的。
如果是公益組織所為,沒得說,要點讚。
如果是商業公司的商業行為,冰點週刊這篇報導問題就大了。
或許這會是今年最爆款的教育軟文,以中青報「冰點週刊」的聲譽作擔保。
第二:怎麼看「改變命運」?
「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
這些數字,看似很清晰,其實很模糊,但吸睛效果槓槓的,尤其是那個88人。
如果這是商家廣告,沒問題;但這是國家級媒體的報導,那就太幼稚了。
對中國目前的高考政策稍有瞭解的都知道,每年高校的高考錄取人數都分配到各省,北大清華也是。從全省範圍來說,偏遠地區考上大學,包括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數上升了,就意味著其他地區考上大學,包括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少了。
對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確實是「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拚命向上爬」。
但從全省範圍來說,這就相當於「朝三暮四」,幾家歡喜幾家愁。更進一步說,這簡直就是兩人在森林中遇到黑熊,「我不需要跑得過熊,我只要跑得過你就行」。
因此,政府不能宣傳「高考改變命運」,這是推卸自己「管理眾人之事」的責任。
媒體不能宣傳「高考改變命運」,「社會公器」要為自由、公正發聲,而不是鼓勵公民「自由搏擊」,贏者通吃。
只有商家可以在向考生和學校提供所需要的平臺、課程、硬體時,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說些激動人心卻似是而非、誇大其詞又難有定論的話語,也是可以理解並被大眾默認。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現實顯然不是如此。
於是,不難發現,網際網路、地球村,別人越來越像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互通、雙贏、共生,而我們卻只把技術當技術,繼續用於「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追求的依然是「只要我過得比你好」。
一個國家級媒體,「冰點週刊」,現在的編輯和記者居然看不出這些的門道,太讓人遺憾。難道,冰點週刊已經轉型為軟文專版?一篇有如此硬傷的報導,忽悠得眾人熱淚滾滾,太讓人遺憾。
當然,直播名校課程肯定是有效果的,雖然這不是改變農村教育、邊遠地區教育的根本途徑,但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當下還是可以推廣的。
我強調的是,以多少人考上本科、多少人考上清北來標榜此舉的意義,這要麼是一種商業推廣,要麼就是採編的糊塗。
在蛋糕一時無法做大的前提下,想多吃點就得「先下手為強(搶)。」
「瞧我這塊屏幕,多神奇,會改變你的命運,趕緊的,來一塊。」
假設,兩年後,所有偏遠地區的每間教室都有了這樣一塊神奇的屏幕,「88人考上了清北」的數據,會更新為「888人」嗎?
不會的,蛋糕沒有做大,你的機會就永遠在「搶先」。如果大家都裝備了搶蛋糕神器,你的機會就不再了。不必擔心,馬上會有新的搶蛋糕神器出現,你只要趕緊掏錢買下。
「什麼,你買不起搶蛋糕神器?」「那沒辦法了,現在機會就擺在你面前,你抓不住,那你活該受窮。」
你接受這樣的命運嗎?反正我是不接受的。
小崗村當年實行聯產承包的血書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完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我只知道,追求幸福是天賦人權,我搶不到別人做的蛋糕,至少應該有權利自己做塊蛋糕,無須等待批准。
上不了清華北大,不等於此生與幸福無緣。沒有這塊神奇的屏幕,一樣可以有自足的人生。
你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那塊神奇的屏幕,我們只需要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這,才是全部問題的關鍵。
前提是:要有能力識破忽悠,知道誰在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