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8-12-11 16:51:42作者:李唐風
陶淵明的價值觀應是漸超離儒,而漸行於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陶公在田園,可以看作是身心修煉的一個長期過程,其詩所表現的心境可視為心旅之境,其中或有提升的進階,或有高低往復的迴圈,或有歧路茫茫的天問,或有義無反顧的抉擇,非一成不變,更難完美始終。
他的價值觀應是漸超離儒,而漸行於道。言於此,忽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所思:
如果宇宙相容,以時間代空間,采菊所在之東籬下,乃時間旅途之此時;悠然所見之南山,乃時間旅途之終點。對於以心尋道之人,於求索長途中能識見終點,無疑是欣喜的,而陶公見南山時的心態是「悠然」。從「悠然」兩字,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幾點:
1、沒有驚喜,沒有狂喜,而是悠然,因為他寫此詩前,早已見到南山,而且屢見不鮮。
2、沒有因所見而急迫,而加快腳步,而是悠然,因為他知道路途依然遙遠,而前途依然艱辛,猶如此前一天天、一步步所行的來時之路。
3、采菊在東籬之下,所見者為南山,可知他明確宇宙空間之上下高低,通曉所行路途之遠近方向。
4、所以身手采菊,眼見南山,而心悠然者,因眼乃心靈之窗,其心已見,可知心扉已開。既知身之所適,更知心之所獲、所藏、所往、所翔!
5、此身正於此途,而此心已達彼山,身心俱適者,非悠然無以狀之。
以上感悟,基於一個越發相信的前提:文如其人。求仁者之文,文以成仁。求道者之文,文以載道。尤其詩人之文,詩中之文采,可塑心靈之山水,集成意象之流轉,耕築心境之田園。
陶淵明生活的場景,清代陳洪壽,1650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