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目前陷入僵持狀態,中國的經濟前景撲朔迷離。(圖片來源: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0月30日訊】美中貿易戰目前陷入僵持狀態。儘管雙方有可能在11月底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進行下一輪關鍵磋商,但磋商能否取得成果取決於中國願意做出多大讓步,最近中國央行行長的發言被外界視為是發出了積極信號。
獨立政治評論員、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鄧聿文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對美中貿易戰是否能夠在年底前休戰做了一番揣測。
他在文中談到了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近期的發言,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出臺一些實質性改革來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10月中旬,易綱在三十人小組(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對全球央行行長、金融企業總裁、學界代表等人表示,為了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政府會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國內媒體報導,這很可能是中國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做出這樣的表述。
這段時間,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經歷似乎恰恰相反。受中國國民經濟放緩和貿易戰緊張氣氛的影響,市場流動資金吃緊,大批民企因資不抵債正陸續宣告破產清算或被國企兼併。
上個月,自稱「資深金融人士」的吳小平發文說,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雖然他此前名不見經傳,但文章引發了大規模恐慌,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代政府傳話的「急先鋒」。
談到中國央行行長首次提到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金融學者賀江兵指出,這完全是易綱對上對下都要交差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本來就沒有『競爭中性』這個詞,(政府)創造了這個詞來故意模糊(它的意圖)。如果說你要表達傾向於國有企業或者是民營企業都不好的話,誰都不知道『競爭中性』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的意思是要公平對待的話,那麼『公平』二字就解決問題了。」
易綱發表演講後的第二天,中國新聞社引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彭華崗說,經過40年改革開放,國企已在總體上和市場經濟相融合。經過改革以後的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是一樣的,都要公平使用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這體現了「競爭中性」的原則。
獨立經濟學者、美國高地智庫研究員秦偉平認為,這樣的提法反倒是在為國企背書。他說,從近年要求民企設立黨支部,到國企入股民企,再到政府通過拯救瀕臨破產的民營上市公司變相控制其股份,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顯而易見。
「我相信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政府還是會以國有企業為優先。因為之前,(政府)一直在強調要支持民營經濟,然後這個『競爭中性』我相信其實並不中性,然後還是會強調為了國家經濟安全,可能有必要繼續重點扶持國有企業、給予政策性傾向。」
鄧聿文在評論文章結尾說,特習會能否如期上演在於兩國談判隊伍可否在這之前敲定出一個拿得出手的「禮品」清單,而習近平帶給川普的禮物很可能包括「競爭中性」這個新理念。
金融學者賀江兵的看法更加悲觀。他直言,即便貿易戰得以盡快解決,仍然無法拯救已經到來的中國經濟危機。
「解決不解決已經不重要了,效果會差不多。(中國)應該早解決,現在解決對中國來說已經晚了。現在病已發作,已經病入膏肓了。」
據黨媒《人民日報》報導,中國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過了2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一成。貿易順差為1.44萬億元,同比收窄近三成。
儘管如此,中美雙邊貿易額同比仍然增長了6.5%。其中,最近一個季度的增速比上半年還要更快一些。換言之,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在貿易戰首輪關稅加征之後依然在增加。鄧聿文分析,這和美國對華出口增速降低有關,也體現了貿易戰對經濟數據的滯後反應。
因此,他認為貿易戰並未達到美國期望的改善貿易逆差的目的。即便貿易戰的鋒芒要等到明年才會顯現,由於中國正在積極開闢東歐、非洲等地區的新市場,貿易戰對中國出口業的影響不會是致命的。但由於貿易戰撼動了投資者的信心,中國股市和匯市相繼出現大幅下跌。如果他們的信心得不到提振的話,中國經濟遲早會出大問題。
版權所有©2006,RFA。經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許可進行再版。http://www.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