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正可怕之處:18年諾獎拿到手軟 卻高興不起來(圖)


日本人真正可怕之處:18年諾獎拿到手軟卻高興不起來
日本人 示意圖(圖片來源:YASUYOSHI CHIBA/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0月9日訊】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James P.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

據《談心社》報導,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從2001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諾獎,可謂拿獎拿到手軟。

據諾獎委員會的成員透露,現年76歲的本庶佑得知自己獲獎時,表現十分平靜,甚至有些還害羞。本庶佑似乎對諾獎看得十分隨意,他在接受採訪時也說,看到患者獲救,比獲得諾獎更開心。

2018年10月1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本庶佑教授在京都舉行新聞發布會。
本庶佑(圖片來源:JIJI PRESS/AFP/Getty Images)

本庶佑:不要相信教科書

10月2日上午,京都大學召開了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的媒體發布會,他在會上向外界表達了獲獎心聲。

會上有人提問,「希望對想做研究者的年輕人有什麼想說的?」本庶佑回答,對成為研究者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都想知道,有顆覺得所有事情都是不可思議的心。對教科書寫的東西不要相信。經常保持懷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真正的到底是怎樣的,這樣的心態很重要。希望年輕的小學生、中學生一定要有志於做研究。」

對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質疑,其實就是本庶佑研究之道。當他被問到自己在研究中需要注意、需要珍視什麼的時候,他回答,「好奇心。另外一個,不要簡單地相信。論文和寫的東西不要相信。用自己的眼睛,干到確信為止,我也很幸運地發現了PD-1」。

他覺得自己獲得諾獎是幸運的,一是繼承了父母健康身體的基因,以及喜歡刨根問底的求知性格,二是得益於社會為推動生命科學發展而投入的研究經費,正是有了這些「幸運」,才成就了自己從一而終的基礎研究,從來沒有對研究有過一次放棄的想法。

本庶佑認為,對於研究要用自己的頭腦認真思考直至說服自己,「像大眾媒體總在拚命鼓吹,只要在Nature或是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如何厲害,但在10年之後會發現裡面9成都是吹牛。剩下的1成,寫的其實也就那樣。不要輕信那些寫的東西,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確認,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直至說服自己,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他自己常對學生說:「懷疑一切。(Stick to the Question)」

好奇心加質疑精神,做基礎研究不功利,被認為是當代的科學精神,其實就是成功科學家身上夜以繼日努力,必然會受到幸運神的青睞。

高興不起來的日本人 危機感從未減少

據報導,在這次諾獎公布的半年前,日本通過了2018年版《科學技術白皮書》。這樣的白皮書日本政府每年都會公布,對日本的科研實力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並和全球主要國家進行比較。

白皮書指出,日本推動創新的基礎能力正在迅速減弱。其中,顯示研究質量的「被多次引用的學術論文篇數」一項,日本在各個國家中的排名已從10年前的第4位下降至第9位。

即使是每年都有人拿諾貝爾獎的日本,仍認為,肩負下一代未來的年輕研究人員,境遇更加困難。

他們深知,想要持續創造國際性研究成果,就必須懷著危機感推進各項改革。

諾獎拿到手軟,日本人卻高興不起來的原因,不只是危機意識,更是現實問題。

日本人足夠重視榮譽,卻也在榮譽到來時,保持著令人生畏的冷靜。



責任編輯:傅美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