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博系列可以代表整個里根時代的美國精神。(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近半個世紀以來,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洛奇(Rocky)系列和蘭博(Rambo)系列,堪稱影響力最大的右翼電影作品。當時,七十年代的美國處於越戰失敗後遺症中不能自拔,國際形勢上處於守勢,被蘇聯壓著打,國內失業率和通脹嚴重,再加上石油危機,美國進入大蕭條以來最艱難的時代。
左翼電影普遍從選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刻意陰暗化、混亂化、骯髒化(參見羅伯特・迪尼羅《出租車司機》),更使民眾的意識和心靈蒙上了厚厚的陰霾。洛奇第一部同樣是在灰暗的色調中開始敘事,演繹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小混混白人拳手抓住機遇險些將黑人拳王(暗喻拳王阿里)擊敗,強調奮鬥就會成功。
蘭博系列則可以代表整個里根時代的美國精神。1980年,里根當選美國總統。1981年,史泰龍開拍電影《第一滴血》。同名小說原本是部反戰小說,把主角Rambo塑造為一個殘忍的瘋子。但史泰龍親自操刀,將劇本變成「反反戰」電影。
史泰龍親自操刀,將劇本變成「反反戰」電影。(圖片來源:電影《第一滴血》海報,作者Drew Struzan,用於對《第一滴血》系列電影及歷史背景的評論,係基於美國版權法的「合理使用」(Fair Use))
越戰特種部隊退役軍人Rambo回到美國,步行穿過一個小鎮時受到警長侮辱並以「流浪罪」逮捕,在警局裡他不堪虐待爆發了,打傷警察奪取摩托車逃入山林。受傷警察企圖利用追捕過程殺死Rambo報仇,卻被其反殺。警長調來了國民警衛軍,將蘭博趕入廢礦坑再用肩托式火箭彈轟炸,以為已將其炸死時,Rambo以卓越的求生技能穿過黑暗礦道,奪取了一輛軍車,手持M60重機槍單槍匹馬殺回小鎮,炸毀了加油站和野外用品店,將屋頂埋伏的警長亂槍打成重傷。原上司崔普曼上校現身勸他投降,說戰爭已經結束。
蘭博終於打破沉默,憤怒地控訴社會對越南老兵不公:沒有結束!沒有!這場仗本不屬於我,是你要求我參戰,我拼了命要去打贏這場仗,但偏偏有人不讓我們打贏。我們為這個國家出生入死,回國後卻看到機場擠滿了蛆蟲們,抗議、吐痰,叫我嬰兒殺手和各種卑鄙的話!
蘭博終於打破沉默,憤怒地控訴,我拼了命要去打贏這場仗,但偏偏有人不讓我們打贏。(視頻截圖)
影片中,蘭博代表著所有的熱愛美國者、所有出生入死的退伍美軍、所有戰死的英靈,向煽動反戰示威、出賣軍人和越南的民主黨,以及小半個被煽動起來的「蛆蟲美國」迸射出憤懣和怒火。沉痛悲愴的片尾曲It's along road奏響,蘭博在上校陪同下昂然步出警局,彷彿一位凱旋的英雄。
左右翼對《第一滴血I》的評價是嚴重分裂的。左翼認為該片「歪曲了對越戰的評價」,而右翼則認為這是偉大的經典之作。30年後在youtube上只有一個定格畫面的It'a long road單曲視頻仍然有368萬多的點擊,1萬多讚。
如果說《第一滴血I》是對民主黨卡特時代、以及美國不再偉大的整個七十年代的控訴,那麼《第一滴血II》就是對共和黨里根的八十年代的熱情點讚。這正是美國右翼的一次回潮。
服刑中的蘭博接受了上校安排的新任務,空降潛入越南,拍攝戰俘營裡的美軍俘虜。殊不料,隻身闖虎穴的蘭博被政府官僚(暗指民主黨人)出賣,落入越共軍隊之手,慘遭酷刑。越南地下抵抗組織少女Co Bao將其救出卻不幸犧牲後,滿腔怒火的蘭博爆發了,頭纏布條,持重機槍,挎子彈帶,握鋸齒刀,一個人單挑越共軍事基地,然後開直升機懟落蘇聯空軍,帶著一營美軍戰俘飛回泰國。
最後蘭博闖入美軍基地的指揮中心,將出賣他的負責人按在桌子上,一刀插在他耳邊,怒吼道:「你知道還有很多人(美軍戰俘)在那裡(越南),找到他們,不然我會來找你!」最終,蘭博向上校表達了他的願望:「我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像我們愛他一樣愛著我們。」
而里根總統則對蘭博這個角色讚譽有加。1985年7月貝魯特人質危機結束後,里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昨晚看完Rambo II之後,我知道下次遇到危機和挑戰時應該怎麼做了。」里根經常將《第一滴血第二集》視為其國內外政策的典範。在另一次勞動節演講中,里根表示他將「本著蘭博精神」清理聯邦稅制。
里根總統對蘭博這個角色讚譽有加。里根表示他將「本著蘭博精神」清理聯邦稅制。(Central Press/Getty Images)
史泰龍的電影甚至比里根自己對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激發人民的自信心態起了更大的作用。在《第一滴血第二集》和《洛奇第四集》(洛奇英勇擊敗了蘇聯拳手)上映時,電影院的觀眾齊聲高呼「USA!USA!」蘭博這個角色成為了里根時期政治、意識形態和軍隊的標誌。某種程度,蘭博也預言了蘇聯的衰落——《第一滴血第三集》(劇情是Rambo代表美國政府幫助阿富汗游擊隊消滅了一個蘇軍基地)上映後一年,蘇聯被迫從阿富汗撤軍。
史泰龍的電影對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激發人民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Olivier Douliery-Pool/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