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 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圖)


日本制霸!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2018年10月1日,日本的Tasuku Honjo因癌症治療方面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圖片來源: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0月2日訊】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對此很多國人都驚呼為何日本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容易!

據《科技復興社》報導,最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已經幾乎快被日本人給壟斷了。2013年開始日本連續三年都獲獎,現在日本人得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普通新聞,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

這些年來,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已經有近30名諾獎的日本人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日本基礎研究實力之強令人驚嘆。

特別是生理學獎,日本的實力更是世界頂尖水準的,知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曾表示,日本的生物醫學研究在1980年代就達到了相當水平,目前更是快獨步天下的節奏。

細細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度重視,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科技管理者和科學家都深刻認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們深諳,日本的科技政策必須從戰後引進、吸收、利用為主轉向基礎科學推動為主,實現科學技術的全面進步。

為此,日本提出了「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國家戰略。

同時,政府重視並不意味著包打天下,而是給予了很大自由度,日本高校教授在從事科研過程中,自由度相當高。

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

報導稱,日本人獲諾貝爾獎如井噴之勢,就是在這種體制下產生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源於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故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果整天只會喊口號、唱讚歌,只能被甩得越來越遠。



責任編輯:傅美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