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9月13日訊】廣東是中國貨物出口第一大省。
2017年,廣東一省的貨物出口規模佔全國的比值高達27.5%,這其實還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廣東是為中國掙外匯儲備的第一大省,2017年廣東貨物淨出口(出口-進口)規模為2461億美元,而同期全國貨物淨出口規模4225億,廣東掙來的外匯佔全國的比值高達58.2%!考慮到中國的印鈔體制就是央行收進外匯儲備兌換出相應的人民幣,人民幣的幣值就是由外匯儲備撐著的,因此可以這麼說:廣東的企業家們辛辛苦苦的工作,一條褲子一個零件的出口,摸爬滾打掙來的外匯,乃是支撐中國經濟的基石。倘若廣東的製造業出了問題,貨物出口能力下降,那麼中國的經濟基石就發生了動搖。對於這個後果的嚴重性,怎麼高估都不過分。
然而,可悲之處在於:廣東省的製造業出口能力,真的在劇烈下降之中。2018年1-7月,廣東省貨物淨出口規模僅1022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的1425億,降幅高達28.3%。出口行業不景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強行維護匯率重創出口企業;比如中美貿易戰的日益升溫;比如國內供給側改革帶來各項原料成本飆升,造成企業競爭力下降,這三樣都是原因。作為領頭羊的廣東的製造企業,乃是這三大因素的直接承受者。這其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直接作用到廣東的企業家身上,讓他們痛苦不堪。
連廣東的企業家都掙不到外匯了,中國在整體上掙外匯的能力當然也逐漸喪失,所以2018年1-7月, 中國貨物貿易淨出口規模1661億,較2017年同期的2317億,同樣是暴跌28.3%。
倘若沒有民企,廣東經濟還剩下什麼?(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再來看廣東工業企業的基本面。2018年1-7月廣東省工業企業總利潤為4662億,去年同期為4770億,降幅2.3%。這個降幅本身看起來還不算特別恐怖。關鍵是其中的分項數據:2018年1-7月廣東國企利潤935億,較去年同期的816億,增幅高達14.6%;而民企利潤2364億,較去年同期的2497億,降幅5.3%!看看上面的利潤絕對值,民企的利潤絕對值是國企的三倍,然而今年以來的廣東國企實現了利潤的顯著增長,而作為經濟支柱的民企卻陷入了萎縮之中。國進民退,在民營企業佔絕對優勢的廣東,居然也如此真實的發生了,這看起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或許,這就是廣東製造業整體上喪失掙外匯能力的最根本的原因吧。此外,在貿易戰的威脅之下,廣東外企多年以來的利潤增長勢頭戛然而止,今年1-7月廣東外企利潤總額1651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1881億,降幅高達12.2%。這意味著支撐著廣東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的外資企業開始全面收縮。
再來看就業數據。2018年1-7月,廣東工業企業平均就業人數1315萬,對比去年同期的1381萬,降幅4.8%。這依然不是關鍵,關鍵的依然是分項數據:2018年1-7月廣東國企平均就業人數79萬,較2017年同期的81萬,依然是下降2.4%。可見利潤大增的廣東國企,也並沒有盡到其應盡的社會責任,沒有提供任何新增的工作崗位之餘,還減少了兩萬個工作崗位。在民企這邊,2018年1-7月廣東民企平均就業人數666萬,較2017年同期的677萬,減少了11萬人,不過降幅僅1.6%,遠低於民企同期5.3%的利潤降幅。可見廣東的民企在利潤規模下降的同時,依然在堅守,尚未啟動大規模裁員。而在外企這邊,20181-7月廣東外企平均用工人數604萬,對比2017年同期的661萬,減少了57萬人,降幅高達8.6%(說明:以上數據均來源於廣東省統計局及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這麼總結起來看的話,以民企和外企為支柱的廣東經濟,居然在整體上呈現「國進民退,外企撤離」的特徵。外企對中國是沒有忠誠度可言的,經濟形勢不好,外部威脅太大,利潤不好掙了,人家立刻就相應啟動了大裁員。國企則是沒有社會責任感可言的,即便是利潤暴增,依然不願意承擔起提供就業崗位的責任。最可憐的是民企,利潤減少了,但是依然選擇堅守,選擇咬緊牙關的撐到破產的那一刻……
在筆者的《人心之戰》系列中,提出了對製造業定向減稅,以挽回企業家的人心,讓他們悲壯的堅守,不至於如此淒涼。唯有希望,如果這個國家真的打算實施這種定向減稅的話,一定要盡快。等到企業全都死了,那再提減稅,就沒有任何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