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總是溫和的、切合真理地道出問題關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讀過《論語》了嗎?有沒有覺得孔子很厲害呢?不只有教無類,還學而不厭,教而不倦。只是,Lu編覺得,聽孔子說話,跟他對話,膽子真的要夠大。尤其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得如此。因為孔子觀察敏銳,彷彿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針砭之能實在高超啊!弟子若去請教孔子,免不了得從孔子口中聽見自己的「缺失」,除了高德的顏回獲得孔子對他的讚嘆之外,像子貢、冉求、季文子可都無可避免地知曉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倘若你還是一頭霧水的話,Lu編想先問問,你還記得求學期間所發生的那些小事情嗎?例如,在老師還沒來上課之前,總會有頑皮好動的同學跑到教室外,先去探查看看老師來了沒,後來步入教室的老師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報馬仔」,但總能精準地說出他是誰;當數位同學低垂著頭,囁嚅地說自己忘記帶作業時,老師總能精準地知道,究竟是哪一位同學因為作業沒寫完而謊稱自己沒帶……。然而,當老師指出問題癥結所在時,往往令當事者心驚膽跳啊!畢竟,有時難以預料到老師會直白地說出實情。所以囉,這就是為甚麼Lu編會說,和孔子談話,你的膽子要夠大呢。不過,幸好孔子都是溫和的、切合真理地道出關鍵,所以比起某些氣勢凶狠的老師,至聖先師的教導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面對這樣的師者,豈能不沉穩、虛心地受教呢?
現在,Lu編就來談談眼睛是雪亮的孔子究竟說出哪些擊中弟子之心的話語,
一、讚賞顏回之不愚
記得嗎?孔子在觀察顏回過後,是這麼下結論的: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這意思就是說呢,孔子發現雖然自己對顏回講學一整天,顏回卻像個愚笨之人只是聽取卻從不提出疑惑或反駁。可是孔子卻發現當顏回離開之後,能夠在與他人私下討論之餘發揮已經學習到的道理。由此看來,顏回實在不笨啊。
Lu編認為,眾位弟子中,應該只有顏回是能夠聽完孔子之言而不覺心驚者。因為他修德修得好嘛,不僅好學,還能夠「不遷怒,不貳過」,故心清眼明的孔子要發現他的過失,還真是難上加難啊。況且,孔子還曾對子貢說過,顏回是「聞一以知十」,在聰慧領悟這方面上,自己與子貢是都不如顏回的。
二、指出子貢的缺失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第十四》)
這主要意思是,子貢會評論一個人的優劣長短。孔子說道:「賜啊,你很賢能了嗎?我可沒這個閒暇工夫去評論人。」
大家都知道子貢是善於言詞與外交的弟子,因此子貢能夠敏捷地運用言詞來批評一個人的過失。明白子貢有此現象,而且總教導弟子要先修德正身的孔子,自然是有話要說了。其實,子貢聽到孔子的提點,自然是該心驚的。畢竟,他若認真反思起來,絕對會發現自個兒因何喜歡比較、批評。倘若是為了世間的仁義、正理,對事不對人,是能喚醒眾人的良知、正氣,這是符合君子之道的,可若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或是紓解心底的憤憤不平、好鬥、妒恨等情緒,是絕對不配被稱為君子的。他聽完孔子之言,心頭豈能不起波瀾,理應暗暗查找自己,好好的省思一番。
孔門弟子無不想從孔子身上汲取到觀辨世間的正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不讓弟子推託誤進步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
冉求對孔子說:「不是我不喜歡您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啊。」孔子回道:「能力不足的人,會走到一半就停廢了。現在你則是還沒開始,就畫地自限,不想前進了。」
Lu編覺得,孔子一言就直中紅心。因為孔子看出了冉求所言乃推卸之詞。
真正的好老師,是能夠在看出弟子的侷限性以及為了想要逃避而說出推託之詞時,及時給予糾正、賜與信心的。這樣能讓弟子明瞭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自己不夠積極,不夠正向,隨後才能在直視自己只想躲藏、逃避的狀況,會限制了自己的自修與進步之後,真正地邁開步履,朝更好、更高的方向前行。
看完上述這三例,你是否覺得孔子真是一開口就讓人膽戰心驚呢?其實,Lu編雖然是這麼說,但也暗知這些喜歡親近孔子的孔門弟子是各懷高才與理想的,他們絕非普通人,也不屬不堪一擊之人。他們正因為想要提升自己,才會竭力地想要從孔子身上汲取到觀辨世間的正理,藉此修正己身,培養更崇高的理念,以利日後能將目標躬身實踐。所以,從孔子嘴中聽見關於自己該修正的問題之際,除了略生心慌膽跳,欣喜都來不及了(因為要急於改正孔子所糾正之過),哪裡還顧得上平撫內心不必要的多餘情緒呢?!你說是吧~
參考資料
《論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胡楚生編著《新譯論語新編解義》(台北:三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