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提出「對台31項措施」,表面上看,對台灣人西進帶來不少「便利」,但有台灣人親身體驗後,才發現原本承諾的都是「一場空」。圖為(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8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北京2月提出「對台31項措施」後,各地省市也陸續推出措施,以圖拉攏台灣新一代赴中西進發展。這些措施表面上看,對台灣人西進帶來不少「便利」,但有台灣人親身體驗後,才發現原本承諾的都是「一場空」,直呼「被唬弄了!」
政策隨時改變 承諾一場空
北京其中一項措施,是針對為拉攏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設立的75個「海峽兩岸青創基地與示範點」,並承諾給予各種優惠。然而台灣當局的評估發現,經上述途徑創業的成功率不及3%,大陸反而藉此吸引台灣青年西進後,將重點從創業扭轉為在當地實習及就業。
《三立新聞網》報導,一名曾在中國青創基地創業的台灣人謝小姐透露,當初自己到了當地後,對方曾承諾給予1年免房租、並補助創業員工的薪資,以及承諾發放所謂的「對接」資金。然而1年後,謝小姐只拿到了些許房租補助,其他的承諾全部都「一場空」,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自己最後只好退場回台。
謝小姐指出,對方曾向自己明言沒法給與本來的承諾,因為「政策有改變」。她指出,中國各地給出的「福利」都不同,以自己為例,青創基地幹部承諾第一年「物業費」免費,即免去1年辦公室房租、地租,大約提供5、6人的空間作辦公室;對方又曾承諾補貼員工薪水,經營有成的話,還會協助自己拿到所謂的「對接」資金和推廣市場,然而最後「說一套做一套」,全部落空。
圖為台商在平潭投資,卻得不到中方承諾的支持和發展機會,最終失敗回台遊行望引起關注。(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大陸自2015年開始推出「雙創」政策,把台青納入中國新創版圖,而至目前大陸國台辦已經設立75個「海峽兩岸青創基地與示範點」,然而成效有限。例如平潭島「對台特區」,大陸曾宣稱會將當地發展為「兩岸共同家園」,但數年過去,當地還是荒涼一片,更成為了走私等罪犯的溫床。
台師學生西進 前途未必「光明」
事實上,北京推出的「對台31項措施」中,包括積極拉攏台灣青年西進就學,例如把今年對台免試招生門檻降到學測「均標」等。
然而,美國白宮2017年底制定了「國家安全戰略」,當中考慮限制來自特定國家主攻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學生赴美留學,加上近來美中貿易爆發衝突,美方也開始限制給中國留學生發出簽證,凡涉及「中國製造二○二五」的有關科目,進修的學生僅能獲發一年期限的簽證。因此,台灣當局亦指出,若台生選擇西進就讀,畢業後轉往其他國家進修也將面臨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不少台灣學者赴中任教後,都出現換約、換校頻繁,原合約升等、薪資與福利換約被修改等情況。
台灣當局評估發現,「西進潮」中原來存在相當高的流動率,反映台籍老師西進面對多方面問題。(圖片來源:Flickr/總統府)
有前台師接受台媒受訪指出,有一個大背景是,台師需要考量包括孩子就學、醫療問題,再來就是同儕間的水準參差不齊,與預期的教書環境不一樣,最後就是台師往往被委以「科研重任」,很多人自嘲「學術長工」,久了便喘不過氣。
曾赴中天津南開大學任教的台師李政亮指出,「拉攏台青」是地方官員的政績指標之一,但政策可能隨時變化,台生要想清楚,「不要變成別人升官的籌碼」。台灣學生到大陸念書,最不適應的應該是網際網路的使用,以及相應的價值觀念。另一個差異,則是台灣與中國主權這個「永恆的話題」。他認為,兩岸年輕人互動會擦出很多火花。對台灣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來說,自由像喝水呼吸一樣正常;但對同年齡的大陸人來說,「這世界是需要篩選的」。
在兩岸大學都有任教經驗、知名作家李政亮認為,年輕人到大陸念書,終究要回答「自己要什麼」、「什麼是良善的生活」,應當要把個人對好生活的期待和對好社會的看法整合起來考量。(圖片來源:中央社)
李政亮也建議,台生可以先透過赴陸實習、交換等短期交流來回答這些問題,如果還不能做判斷,不一定要急著搭中國這班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