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10句話 讓人勝讀10年書(圖)


《大學》和《中庸》篇被單獨抽出來,作為儒家「四書」中的兩部經典著作。
《大學》和《中庸》篇被單獨抽出來,作為儒家「四書」中的兩部經典著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興於詩,成於禮,立於樂。」禮,是成長為成熟之人必須學習的思想規範。《禮記》作為十三經之一,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大學》和《中庸》篇還被單獨抽出來,作為「四書」中的兩部經典。它闡明的很多為人之道,在今天仍有借鑒和警示意義。
 
1.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不能令驕傲滋長,不能放縱慾望,不能太志得意滿,享樂不能無度。魏徵曾用這句話來勸諫李世民,幫助成就了一代賢君。
 
此話乾隆曾御筆提來,時時自省,以矯驕妄。這對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劑良藥。
 
2.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在富貴中而知禮好禮,就不會驕奢和淫逸,在貧賤中而知道知禮好禮,那麼心志就不會怯懦迷茫。
 
無論處富貴還是處貧賤,只要能知禮好禮,就會守住做人的底線,自我約束。
 
3.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禮,所注重的是有去有回。施與恩惠卻沒得到回報,不合禮數;得到恩惠而不給予他人報答,也不合禮數。
 
人處在社會中,人際交往之道不可不知。禮尚往來,有來有往,良性循環。禮尚往來,所給予的恩惠本身是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禮之來往的行為本身。正如《詩經》中所言:「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4.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別人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加強自己的學習。
 
所以說,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道理,最早由《禮記》闡明,至今仍有啟發意義,是一條重要的教育理念。
 
5.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別人一次能,我學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學會,我學一千次。若真能做到這樣,即使我天資愚鈍,也能變得明智;儘管柔弱,也能變得十分強韌。
 
笨鳥先飛,不僅要有先飛的覺悟,更要有持之以恆的恆心和耐心。勤能補拙,後天努力,可補天資之不足。
 
6.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一個人自己學習,卻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淺薄,見識短淺。在與他人的交流、切磋中才能提升自我,閉門造車往往難有進步。
 
7.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君子言行謹慎,不讓自己有不道德的行為;重視儀容的嚴整,不在人前亂了神色;出言慎重,不在人前說不該說的話。
 
8.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對自己喜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缺點;對自己憎惡的人,也要看到他的優點。與人交往,容易因個人喜好而對他人產生偏見,是人的本能反應。
 
但理性的做法是,盡量摘取有色眼鏡,以客觀的態度看人,才能正確評價一個人,才能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發現其優點和不足,讓他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為社會做出貢獻。
 
9.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坊記》)
 
有道德的人注重做實事,而不誇誇其談;品德較低的人說得多,卻是行動的矮人。
 
10.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禮記・樂記》)
 
德行,是本性的端正;音樂,是道德的光華。德,是內在的品質;樂,是外在的形態,樂是德之外在體現。內心有德,以樂為外飾,更加潤色與彰顯。
 
《禮記・樂記》中認為,古之聖王制定禮樂,不是為了娛樂、追求滿足聲色耳目的慾望滿足,而是有教化之用,為了教育百姓分辨美醜善惡,走符合正道的正途。


責任編輯:張雲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