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捕魚網(Christian Haugen/Flickr)
【看中國2018年8月1日訊】(一)
先講個蘇聯笑話。
話說,勃列日涅夫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扛著西瓜回家。他停下車,招呼那人,希望那人把西瓜賣給他。
「好吧,勃列日涅夫同志,」那人說,「那您選一個吧。」
「可只有一個西瓜,你讓我怎麼選啊。」
「您太健忘了,我們選您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二)
我們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是,朝鮮半島上的民族很單一,同文同種,在50年代初的時候,南北基本相差無幾,朝鮮在兩位老大哥扶持下60年代日子並不差。幾十年後的今天,朝鮮201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285億美元,大約相當於鄰近的蕭條沒落中的中國瀋陽市的1/3;韓國2016年的GDP是1.41萬億美元,大約是朝鮮的50倍,世界排名第11。
有人把朝鮮落後的原因歸納為外界封鎖,當然,如果一個國家輸出毒品、假鈔和核資料,違反國際條約研製核武,那制裁不是很自然的嗎?況且這種制裁併不限制正常的生產經營,真的和制裁有關嗎?
2012年,朝鮮把女性徵兵的最低身高標準從145厘米降低至142厘米,曾引發全球關注,這是過去20年來,朝方首次下調這個標準。2003年3月,朝鮮宣布男性兵役從13年縮短至10年,但特種兵種服役仍需13年期滿。
中國在60年代對很排斥外界援助,拒絕美國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糧食交易時,嘲諷美國「如果你們需要糧食我們可以支援你們一點」;據耿飆回憶錄記載,當時甚至把從加拿大買的小麥成輪船地、中途改變航線給阿爾巴尼亞送去。
有被派駐朝鮮的朋友介紹說,中國給派駐朝鮮的商務人員補助待遇一直是按照世界最艱苦、最落後地區標準的——結果這個事情被朝鮮發現了,認為關乎他們的尊嚴問題,要求中國按照世界最發達地區標準、減少對派駐朝鮮人員的補助。這一要求當然得到滿足,只是被派駐人員為此叫苦不迭。
這位朋友還介紹說,有兩口子一起被派駐過去,被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一個房間,還有一個小廚房。安頓好、住下之後,老婆對老公說:我看外面有個小菜市場,來的時候只帶了案板、碗筷,忘了帶一把菜刀了,老公說:不要緊,明天我去日雜店買一把。結果,第二天早晨醒來時,兩口子發現,桌子上明晃晃地放著一把菜刀。
(三)
中國的漁民經常和外國發生衝突,原因很簡單,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調查,中國近海90%的地方已經無魚可捕。一些過去很常見的魚已經打撈不到,主要靠人工養殖來保持市場供給。過去在《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曾經講過,中國的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鬥魚。如今,教材要改一改,因為野生大黃魚已經基本絕跡,很難捕到了。
綠色和平組織曾經對中國近海漁業作了一個很詳盡的調查,並拍攝成一部短片《年年有魚?》
調研結果發現,當海裡捕撈不到高品質的大魚時,漁民便從大海退回到海岸做養殖,去養那些能賣出高價的石斑、大黃魚和鱸魚。現在市場上的大黃魚基本都是這麼來的。
研究表明,養殖一公斤大黃魚需要的7.15公斤飼料。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現在漁民的辦法是,去大海捕撈小魚小蝦,回來用機器打成見肉醬似的飼料來投餵大黃魚。不這麼干的,成本會高於其他這麼干的漁民,很難經營下去。
在漁民打上來的一網魚中,他們清理髮現了39種小魚,這種網的網眼特別小,連2到3厘米的小魚、甚至蝦米也難逃一劫,所以又叫「絕戶網」——中國僅僅為了養殖大黃魚,每年就至少需要消耗40萬噸幼雜魚——它們本來可以長成大魚的。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撈國家,2015年捕撈總量1300多萬噸,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印尼和美國加起來還多。
漁民絞盡腦汁,竭澤而漁的捕魚方式,遠遠超出海洋承受能力,但在中國卻已經持續了近20年......
在經濟的地方保護主義之下,官方對此的管理和控制形同虛設。他們更願意去抓走私的,效益更大。
(四)
50年代末發生大飢荒後,為了防止漁民外逃,中國曾經封海20多年,這期間只有官方組織的捕撈才合法。
到80年代對民間放開時,很多中國傳統漁場已經被外國漁民實際佔領了幾十年,這也是現在一些爭端的由來。幾十年後的今天,資源枯竭到要改教材了。
現在俄羅斯、越南等太多國家在南海採油;馬來西亞突然下令停止由中國交建承建的東海岸鐵路計畫;連巴鐵都不那麼鐵了。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承建的斯里蘭卡漢班托塔國際機場,實際總投資2.4億美元,現在卻只有一個航班,收回成本遙遙無期;另一座馬特拉機場投資2.9億美元,年收入只有30萬美元,投資等於1000年的收入,被稱為世界上最空曠的機場……
有人希望看到一些有建設性意見的文章,只是你想要一個交待時,馬上就會有人送你一個膠帶。何苦呢?這裡只星星點點地說點事實,已經經常引發水軍舉報了。中國有錢。只是草民們要「晴帶雨傘,飽備乾糧」,且加小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