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各個領域中都總是能抓到有人造假?(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7月30日訊】為什麼在各個領域中都總是能抓到有人造假?用劣幣驅逐良幣這種套話,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談,沒有意義。今天,我們想把這個問題,深入撥開,讓你看清裡面的原理和真相。
所有的行業發展,都有一個基本的底層規律:行業會從初創走向成熟,由供給不足走向產能過剩。一個行業剛剛問世,一般是因為技術突破,企業提供了世界上不曾出現的新產品。
比如最近的一次,是純電動新能源汽車,而最經典的案例,是2007年的蘋果第一代智能手機。這些產品有個典型的特徵,叫做買者競價。
掌握技術的企業在一開始非常稀缺,產能嚴重不足,直到今天,困擾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問題,就是產能問題,產能上不去,就直接導致成本遲遲下不來。
在行業發展的這個初期階段,誰能解決產能問題,誰就會得到增長,在這個階段,屬於典型的買家競價階段,試想一下當年大家搶購第一臺蘋果手機和第一臺全電動汽車時候的場景吧,看起來就像是一場競爭激烈的拍賣會。
但是行業一旦成熟,情況就有了180°的轉折,由於大量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同樣的東西,已經有無數的企業可以生產,就像十年之後今天的智能手機行業。於是進入這一階段的行業,會由買者競價進入到賣者競價的階段,生產者競相出價。
那麼賣者競價競的什麼價?其實不是零售價,賣者競價的本質是生產成本價,因為充分競爭行業當中,零售價是市場已經定好的,所有人都僅僅只是價格接受者而已。因此,只有不斷優化生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場價既定的情況下,把利潤空間做出來。
簡單概括一下:初創行業主要看產能和壁壘,而成熟行業主要看成本和規模。
因此,在一個成熟行業當中,能夠活到最後的,往往是成本最低的那一個。而通過正常途徑,做到成本最低,幾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企業規模效應,通過規模來降低成本。
但是假如一家公司,技術不行、效率不行、治理不行、規模也不行,它又正好處在這樣的行業階段,又不得不降低成本才能活下來,那麼,造假這個選項,就會在它的屏幕上高亮顯示,幾乎沒有延遲,它就點擊了「YES」。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造假案例,都發生在成熟性的競爭性行業當中。
經濟賬,是你首先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而接下來才是我們真正想談的重點,經濟人假設的前提是理性,可是人恰恰是不理性的,而很多企業的行為也是不理性的,真正潛意識中決定人和企業行為的,不是經濟賬,不是數字,而是長期激勵機制之下形成的習慣。
講三個經典故事:
羅馬的拱門
日本的河豚
二戰的傘包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是人類歷史的珍寶,羅馬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是古羅馬的拱門。那些拱門為什麼屹立千年不倒?因為在制定激勵機制的時候,就要求羅馬工匠每完成一座拱門,都要親自站在拱門的下方,而且要站立很長的時間,以保證拱門的建築安全性,確保施工質量。
日本的河豚,早年享譽全球,但是因為河豚有毒,很多國家的大廚都做不好。但是為什麼日本的河豚保證了味道的鮮美和無毒的安全性?因為每次出爐端盤之前,日本大廚都會親自品嚐,確保安全無毒之後,才會交付成產品。
二戰時期,盟軍的司令部發現陣亡的士兵,有極高比例是跳傘導致的。而跳傘事故率據說又是因為傘包打不開的原因。於是就去製造降落傘的工廠調研,工廠老闆說合格率99%,於是盟軍的將領就問他,你說合格率99%,你敢現在就背著這個傘包從飛機上跳下去嗎?
這個老闆有沒有成功軟著陸不知道,但是知道的是在此之後,1944年9月,盟軍發動了市場花園行動--人類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傘兵空降行動,由這些傘兵深入敵後,在密林和農場中一路推進,最終反攻柏林,並成功收復了歐洲大陸。
人類的命運,這一切可能就始於那個小小的降落傘包。
以上這些故事,說明瞭一個十分簡單,但是卻無比重要的道理:是激勵機制在影響著人的行為,甚至導致了最終的結果。有什麼樣的激勵機制,就有什麼樣的團隊,就有什麼樣的產品,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激勵機制與用戶價值是一致的,還是相悖的?
巴菲特說,我們很自豪,因為我們自己做飯自己吃。問問那些企業,你敢嗎?無論你是一名消費者,還是一名投資人,從這個角度去看待企業,才是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