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熱,體弱者須防涼,除濕補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些地區的夏日氣溫常常在37℃∼39℃,大大超出了人體平常耐熱的程度。體弱者應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並當心涼和濕,注意防濕,也要積極補水。
傳統中醫認為,「夏三月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的確,健康人也容易因為受熱時間過長、身體過於疲勞、沒能及時補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現中暑症狀。體弱者如何度夏,方法有很多,但核心是要因天制宜。
注意避暑 但也不可貪涼
夏日裡,體弱者應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一般來說,晴日裡,上午九點以後就不宜外出了。居室內要注意適度的通風和降溫,體弱者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切記「心靜自然涼」的道理。
夏季也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入睡後,最好關上空調,或將空調溫度調高。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關節痛患者,不要長期待在冷氣環境裡。
注意防濕 也要積極補水
長夏多濕,濕熱交匯,這是氣候規律。體弱者必須注意衛生和除濕(可用空調進行適度的抽濕),以防暑濕之邪侵淫皮膚和體內。由於氣溫超過34℃,人體內熱外泄就會受阻,所以,當體弱者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發麻、噁心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須立即採取降溫措施,如用冷水擦浴、頭敷濕毛巾等,還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如仍不能減輕症狀,甚至還出現高燒、嘔吐等症狀,則要立刻送醫院急救。
夏季氣溫高,蒸發大,人體出汗較多,所以體內必須及時補充水分。可以純粹地補水,早晨起來,喝一兩杯白開水,能有效補充生理性失水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糞便、尿液等代謝廢物快速排出。也可藉助水果和食品補水,夏季蔬菜類的湯就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餚,能直接補水;夏季多吃水果,無疑是一種愉快的補水方法。
此外,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外出回家後的首選飲品,應該是溫度適宜的茶水或淡鹽水,淡鹽水配製起來也很簡單,只需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食鹽(500毫升水約加小於1克的鹽)即可,喝起來一般不會有鹹的感覺。
注意鍛練 但不必夏練三伏
夏季裡,體弱者最好選擇早晨進行鍛練,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而當三伏來臨時,最高氣溫一般在35℃以上,則要停止一切活動,不必「夏練三伏」。
年老體弱者的臟器功能減退,體內的水分比年輕人少,因此抗熱能力遠遠差於年輕人,體弱者在高溫天氣下發生中暑的機率也明顯高於年輕人。體弱者或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高溫天氣運動。
責任編輯:蘭雪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