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記者憶文綜合報導)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8日對歐洲進行訪問,並與德國簽署了價值200多億美元的交易。週二(7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準備前往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峰會、訪問英國,並與俄國總統普京會晤。臨行前,川普繼續批評北約成員國,要求他們付賬單。
李克強簽200億歐元訂單
據法廣報導,李克強本次到訪德國的背景是美中互征關稅,開打貿易戰之際。德國與歐洲也因貿易逆差面臨美國關稅制裁。特別是德國,在歐盟對美貿易逆差中佔比最大,受到美國對德國汽車加征關稅的威脅。
美國之音報導,在訪問期間,中國與德國簽署了價值200億歐元的交易。除了政府部門之間的多項合作項目以外,德國的大公司,如化工公司巴斯夫,汽車公司寶馬、大眾和戴姆勒,電器公司西門子、博世等,也宣布與中國的合作夥伴達成了交易。
美國貿易專家認為,中歐聯盟關係的重組在短期內無助於緩解美中貿易戰給中方帶來的傷痛,但在中長期,中國與歐洲的貿易聯繫可能取代它與美國的貿易聯繫。
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最近放鬆外資管製表示讚賞,並希望開放不只停留在言辭上。
位於柏林的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莫漢表示,中德之間的聯盟將是脆弱的。中德關係中比較大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像如何解決中國在德國與歐洲日益擴大的投資,以及德國公司要求中國擴大市場准入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在會談中被提及,但可能仍然得不到處理,這些問題也不會消失。
德國的業界人士認為,中德重申對自由貿易的承諾,但雙方存在重大分歧,包括中國國營資本主義與德國自由市場經濟的對陣。
除了德國,中國還加強了與16個中歐與東歐國家的接觸。在訪德前,李克強訪問了保加利亞並出席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中國與歐盟領導人峰會也將於7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
川普向北約催賬單
川普週二(7月10日)清晨發表推文說:「正準備啟程去歐洲。參加和北約的第一次會議。美國的支出比其它任何國家都高出許多倍,用來保護他們。這對美國納稅人不公平。外加,我們和歐盟的貿易逆差達1,510億美元。(他們)向我們徵收巨額關稅(和壁壘)!」
川普從開始競選總統以來就一直批評北約,認為美國為保護北約盟友,承擔了過多的經費。他在上週蒙大拿州的一次集會上表示,他要「告訴北約:你們得開始付賬單了!」
《美國之音》報導,北約表示,北約2017年經費的70%來自美國。北約29個成員國對該組織提供的資金數量,由他們的經濟規模決定。成員國在2006年決定最遲在2024年將國內生產總值的2%用於北約防務。但北約預計一些成員國將達不到這個目標。
川普總統與第一夫人本次出訪全程七天,首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峰會,接下來前往英國會晤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及英國女王,川普在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下週一(7月16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的赫爾辛基會面。
川普說,「坦白說,與普京會晤可能是此行最輕鬆的任務」。川普認為目前英國內部「有點動盪」,很多事情正在發生,未來走向取決於當地的民意。
週一(7月9日),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Boris Johnson)辭職。前一天,英國的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也遞出辭呈。24小時內,英國兩位大臣相繼辭職,加劇了英國內部對脫歐的分歧。
歐盟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日前表示,美國應珍惜盟友,因為美國現在沒有很多盟友。對此,川普週二反駁說,「我們有很多盟友,但是我們不能讓盟友佔(美國)便宜。」
「歐盟正在佔美國的便宜,去年美國對歐盟的貿易赤字是1,51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北約貢獻了至少70%的費用,但是坦白說,北約對他們的幫助遠大於它對我們的幫助。」
有記者問普京是朋友還是敵人,川普說,「現在真的不好說,就我而言,他是一個競爭對手。我認為與俄羅斯、中國及其它國家相處得好,是一件好事,多年來我一直這麼說。」
此前部分媒體報導,川普總統通過國務卿蓬佩奧送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火箭人》(Rocket Man)光碟。川普說,「我有給他們(指蓬佩奧率領訪問朝鮮的代表團),但是他們沒有送出去,未來會在某個時間點送給他。」
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等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同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成立。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
成立之初,北約意在與當時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後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