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進口大豆缺口巨大(合成圖片)
【看中國2018年7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到底誰勝誰負受到外界矚目。日前,貿易高潮暫落於大豆一役上,北京為報復美國,關稅開始指向美國大豆等農產品,但有分析指出,對於缺口巨大的中國,無論如何都意味著已輸一半。
中國對美大豆需求大
中國官方宣稱對美最鋒利的武器,是其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但美國《紐約時報》指出,鑒於對大豆的龐大需求,中國對美打出的「大豆牌」很難維持太久。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自中美7月6日起互相對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後,中國政府為降低部分大豆買家的損失,決定把25%的關稅費用退還給採購業者。
也因此,在這場中美貿易戰中,大豆成爲重要焦點。
大豆即是黃豆,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約為全球三分之二,近年進口大豆主要源自巴西和美國。
2017年,中國花費140億美元從美國進口大豆。美國新聞網站「Axios」報導,一旦限制美國大豆進入中國,中國政府很難找到另一個像美國生産大量大豆的國家。雖然巴西和墨西哥是大豆的另外兩個來源,但它們在生産量上無法與美國相比。
香港01新聞網評論文章指出,在中國政府公佈對美國進口大豆實施加徵稅項後,中國國內廠商因害怕可能面臨的高額關稅,改向巴西取貨,令巴西豆價上升創下新高。
但值得留意的是,美國大豆雖然失去中國訂單,卻同時出現一批不明去向的歐洲訂單。
美國農業部證實,這批不明去向的訂單,總數共有45.8萬噸,商品市場分析師分析出該批訂單來自荷蘭、德國等大豆加工商。同時,墨西哥、阿根廷加大對美豆採購;巴西為供應中國貨源,放棄其他國家訂單,成為美豆銷路。
也就是說,現時美國大豆走勢並未受到影響。但對中國方面卻大相逕庭。
事實上,大豆最有價值的地方,並非豆製品本身,而是其副產品──便宜的豆油,以及搾完豆油後的副產品豆粕。
對中國來說,目前對肉類需求增長明顯,而豆粕價格和肉類價格變動又密不可分。
貿易戰中國不妙 三大軟肋被暴露
此外,日本現代商業網10日報導,相較於美國,中國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還存在「三大不利因素」。
一是中美兩國之間存在著實力差距。 2017年,中國GDP總量爲美國的63.2%,中國相當於以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分之二來對抗美國,一旦貿易戰持久化,對中國非常不利。
二是,中國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一致支持。包括日本在內的中國週邊國家,至今沒有一國明確表態支持中國。
三是,中國的金融系統遠比美國脆弱。美國金融系統已歷經120年歷史,而中國的金融系統是1992年實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特有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