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34度熱死了50多人 中國人驚了(圖)


加拿大34度熱死了50多人中國人驚了
天氣炎熱/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7月10日訊】近日,加拿大魁北克省遭熱浪侵襲,氣溫高達34℃(93華氏度),濕度指數超過40。連日的高溫下,已有逾50人不幸死於炎熱導致的各種併發症。

據報導,針對此次熱浪襲擊,加拿大衛生機構稱已安排了專人去養老院探訪,查看老人(尤其是男性)的身體狀況。也安排了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探訪獨居、有慢性病的老人,確保他們的健康。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4日發表推文,請國民注意防範,他寫道:「我對魁北克地區在此次熱浪中失去親人的家庭深表同情。這輪創記錄的高溫天氣還將在加拿大中東部地區持續,請大家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加拿大34度熱死了50多人中國人驚了
加拿大總理推文截圖(圖片來源:截圖)

聽到這個消息,武漢大學校友群裡的中國人紛紛向在加拿大的朋友詢問:你們的空調有沒有製冷功能?為什麼會熱死人

按照資料統計,中國的四大火爐城市夏季平均有20天在35℃以上,5天在37℃以上。加上濕度、風力等因素,人的體感溫度達40度以上是常有的事。為了適應環境,大家變得更加耐熱了,34/35度實在不算什麼,因此大家都表示不理解34度怎麼會熱死人。

對此,在武漢生活多年、出國15年、如今定居加拿大的師姐解答說:「我可以證明,這週是可以熱死人的。加拿大人特別嬌氣,只能適應15℃∼25℃的天氣,30℃就出熱浪警報。我可以堅持,可家人完全沒有辦法適應,能不出去盡量不出去,出去後馬上鑽進商場。34℃,體感是44℃,體感溫度才是最重要的。空調只有製冷功能。冬天取暖是每家地下室的加熱爐。溫度是一方面,我覺得紫外線特別強,在陽光下覺得皮膚晒得疼,以前在武漢沒這感覺。」

另一位在加拿大生活的師弟也補充說,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加拿大房子的構造。設計房子主要考慮保暖,房子基本上都不透風。夏天到了晚上,外面涼快下來了,家裡還是很熱。

氣象專家:34℃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高

有陸媒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專家。專家表示:「加拿大魁北克地處高緯度地區,正常情況下,其夏季最高氣溫不會超過30℃。而今年的氣候異常變化使其氣溫明顯高於常年平均水平。因此,34℃對於魁北克人來說是高溫。」他提到,2003年發生的歐洲熱浪曾導致數萬人死亡,也是氣候異常變化所致。

高溫致死也和硬體條件有密切關係。專家說:「高緯度地區的房屋在建造時,牆體厚實、窗戶小,會更加註重保暖性,但同時也會帶來通風效果不佳的問題。而且因為夏季涼爽,人們家中往往並沒有配備空調和電扇,當高溫來襲,就會缺乏降溫工具。」

生活在北方的人比生活在南方的人更容易中暑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夏季34℃並不算高溫,怎麼會「熱死人」呢?

專家表示:有研究表明,在中國,產生高溫脅迫效應的「臨界溫度」是自南向北遞減的。簡單來說,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人比生活在南方的人更容易中暑。

例如,在武漢,高溫中暑人數開始增多的「臨界溫度」為35℃至36℃,北京為34℃至35℃,哈爾濱為33℃,而緯度更高的丹麥、加拿大,「臨界溫度」就更低了。對於在北緯50度左右的地區而言,32℃就能讓人中暑,地處高緯度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就是這種情況。

「可不要小看了1℃的差別,溫度的細微變化對生物體的影響是很大的。」陳正洪說,人是恆溫的,當溫度超過恆定值時,人體就會啟動「應急響應」,體內的「應急蛋白」就會迅速「工作」起來,調節身體機能,而當溫度過高時,「應急蛋白」也會失去活性。「就像煮雞蛋一樣,當雞蛋被煮熟的時候,其性質便發生了改變,作為生物體的雞蛋就失去了活力、喪失了功能。」

應對高溫「抗熱鍛練」很重要

對於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人們來說,寒冷的冬季讓他們的身體變得耐寒,而涼爽的夏季則成了他們的「軟肋」——因缺乏「抗熱鍛練」而無法應對高溫。在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抗熱能力是可以被鍛練的。專家打比方說:「一般性感冒其實不完全是壞事,痊癒後可以產生抗體,下次遇到同樣的病毒或細菌時,人體就能免疫。適當經歷高溫也是同樣道理,在高溫中鍛練能讓人體逐漸適應高溫,變得更加‘耐熱’。」

「在一段時期內,第一場高溫的危害往往會更大。」專家說,「在經歷第一場高溫後,人體便經歷了一次‘鍛練’,再次遇到相同或較低的溫度時,就能更好地應對。但更高的高溫來襲時,就另當別論了。」



責任編輯:傅美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