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堅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們越來越追求食品健康,但殊不知一種劇毒物質正悄無聲息的掩藏在我們生活中,它形似榴槤,被列為一級致癌物,毒性是氰化鉀10倍,砒霜的68倍!烹調加工溫度都不能將其破壞,它就是黃麴毒素!
根據健康網站Dr.Axe報導,黃麴毒素是一種致癌黴菌,它常出現在人們家中常吃的食物中,比如花生、花生醬、食用油、玉米等。
黃麴毒素在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1類致癌物!真菌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強!黃麴毒素B1毒素最強,毒性是氰化鉀10倍,砒霜的68倍!更可怕的是,這種毒素就算是加工烘烤也不能完全被殺滅!
中毒症狀
當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黃麴毒素,可能會造成食物過敏,自身免疫疾病反應。其毒性目前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影響心臟的炎症,包括肝臟和腎臟在內的消化器官受損,還會引起精神障礙嘔吐,腹痛,驚厥,浮腫,肺水腫,抽搐,食物消化、吸收或新陳代謝的中斷,昏迷,甚至死亡。
2、慢性中毒
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麴毒素則造成慢性中毒,肝癌,病毒性肝炎(HBV)或寄生蟲感染的風險更高。
3、致癌性
黃麴毒素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哪些常見食物容易感染黃麴病毒?
黃麴毒素的感染範圍特別廣泛,其中包括:花生,花生醬,花生油,玉米,堅果,小麥,大豆,牛奶,芝士。
被黄麴毒素污染而發霉的玉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如何識別食物被感染?
通常來說,黃麴毒素的味道是苦的,顏色變黃、甚至發黑。
花生:
花生滋生黃麴毒素的概率很高,如果發現一顆霉變,最好將整包扔掉,避免牽連病變。
開心果:
是有外殼的,而且果仁顏色很深,我們很少會去關注是否變色霉變。如果有發苦開心果、杏仁、瓜子等,食入後一定要及時吐掉漱口。
玉米:
表面上長有黃綠色黴菌或者破損、皺縮、變色、變質,這類狀態的穀物都有可能被黃麴毒素污染。
泡發的木耳:
黑木耳本身無毒,但浸泡過程中,細菌、黴菌也可能會汙染木耳,尤其在高溫的環境下,加速導致黃麴毒素產生。適量泡發,如果黑木耳泡多了,冰箱冷藏24小時,超過24小時後,不管是否變質都要扔掉。
油製品:
被貼上「純天然」「原生態」的標籤,部分家庭認為健康好吃的土榨花生油其實存在很大風險。和花生醬同理,生產商如果沒有經過嚴格挑揀原料,如果使用了帶有黴菌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產食用油,也有可能造成黃麴毒素超標,土榨花生油的製作過程粗糙,先高溫炒乾,然後壓榨,如果花生品質不好,很可能黃麴毒素超標。
花生醬、芝麻醬:
無良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或者變質的原材料,這樣加工後的產品,比發霉的花生難辨識多了。
家庭自製油、腐乳、醬料:
豆類中豐富的蛋白質是培養細菌的好地方,營養物質加上高水分含量很容易使家庭自製的發酵食品被黃麴毒素汙染。
筷子、案板:
關於這類物品是否會感染黃麴毒素的問題,外界一直爭論不休。不少專家表示這類物品由於沒有營養物質,比太擔心。不過城市君覺得,只要發霉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有霉味的食物一定要堅決丟棄,不能食用!
黃麴毒素如何去除?
黃麴毒素穩定性高,對溫度敏感性差,即使是對高溫也不敏感,常規烹飪不能將其破壞,所以如果是被黃麴毒素感染的食物,將其高溫加熱後也是不能去除毒素的,一旦被感染,最好果斷丟棄。
黃麴毒素在鹼性條件下可以降解,280℃高溫和紫外線輻照也可讓其失去毒性,但經過鹼性或超高溫處理後,食物營養也將喪失,還不如直接丟棄。
如何避免被黃麴毒素感染?
1、食物儲備注意防霉、防氧化,防止過度潮濕。
2、最好在低溫、通風、乾燥處保存(溫度最好在20℃以下,相對濕度在80%以下),並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3、堅果、花生等盡量購買小包裝,最好在1~2個月內吃完。食用前聞一下味道,如果變味立即整袋扔掉,以免黴菌擴散。
4、不要輕易購買「土榨油」,或者使用家用榨油機榨出來的自製油,建議還是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有包裝和生產日期的食材。
5、購買食物時,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已破損的不要買。
6、若不小心吃到了霉變食物,要全部吐掉再用清水漱口。
7、孕婦、小孩、老人等免疫力較弱人群尤其要注意飲食,媽媽母乳裡面的黃曲黴素就是嬰兒最早的感染毒素的途徑。
来源:美國移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