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信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前面我曾寫過清朝季知縣捨身行義的故事,這次講三個漢朝人重義的故事。就是終軍重志義,范式重信義,廉范重道義的故事。
漢朝終軍,字子雲,西漢濟南人,生於公元前133年,少時好學,博學善辯。在他十八歲時被選為博士子弟,到長安,毛遂自薦,向當朝談論國家大事。被漢武帝任職為謁(ye)者給事中。《漢書》記載「初,軍入關,關吏與繻為信,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去。」就是說當初他入函谷關時,鎮守邊關的官吏給他符帛以為信(相當於當今的海關簽證,是回關的憑證)。終軍說,大丈夫出關,不會過了驛站就返回來。於是他符帛丟給守關人揚長而去。當他做了給事中官職奉命出使外交時,出關時被關吏認出,關吏對人說:「這就是那個棄繻而去的書生啊」。他是漢朝最年輕的外交家,曾奉命巡視東方郡國。
終軍後來還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成功出使匈奴。後來又奉命出使南越,遊說南越做為漢朝的附屬國,行前他說:「請給我一條繩索,我要親自帶那南越王前來歸順」。到了南越,聽他遊說後,南越王同意歸順,但是南越宰相呂嘉不從,因而呂嘉反叛,領叛亂兵殺了南越王和漢朝使臣,終軍也被殺害。當時他才二十多歲,死後靈柩葬於濟南。
《後漢書・獨行列傳》有范式的故事,摘要如下: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遊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並告歸,式約曰:「後二年當過拜尊親」。乃約期而別。至期,劭白母,請設饌(zhuan)而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何相信之審乎?」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言未絕,式果至,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這個故事用白話講,就是說,范式字少卿,山東濟寧人。年少時在太學上學,和汝南的張韶結為好朋友。兩人分別時范式對張韶說:「兩年以後,我去府上拜謁(ye)您母親」。二人約好時間,就分別了。到了約定時間,張劭告訴母親,準備佳餚等候范式到來。張劭的母親說:「你們已經分別兩年了,千里之外約定的時間,你怎這麼堅定地相信他會按時赴約?」張劭說:「巨卿是守信之人,他必定不會違約」。話還沒有講完,范式果然來了,於是拜見張母,二人久別重逢,邊飲宴,邊敘談,盡歡而別。
范式是東漢名士,官拜郡功曹,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
廉范是廉頗的後代。根據《後漢書・廉范傳》記載,我就用現代白話來說他講道義的故事:廉范,字叔度,東漢京兆杜陵(今西安東)人。他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在蜀漢地,廉范流離遷居到西州,後回到故鄉。十五歲時,他辭別母親西去,要接回父親的靈柩,當時的蜀郡太守張穆是他祖父廉丹的老部下,送給廉范許多財物,他不接受。廉范徒步背著父親的靈柩回原籍,和他人徒步趕路。走到葭萌,不幸所乘之船觸礁要沉沒,眼看著廉范抱著父親的靈柩漸漸沉入水中,眾人被他的孝心感動,用帶鉤子的長桿將他搭救上岸,經過一番治療才保全了性命。張穆聽說此事後,又派人將財物送來接濟他,又被他謝絕了。
廉范回到故鄉安葬了父親的靈柩,守孝完畢,才到京城拜師學習。曾侍奉博士(官名)薛漢。當時京兆,隴西兩地都有人請他做官,他都沒接受。
永平初,也就是在漢明帝時,隴西太守鄧融,準備了厚禮擬聘廉范做官,恰恰這時,鄧融因事被人告發失職,鄧被審查。廉范預知鄧融不好解脫,就打定主意,要設法解救他。於是他托病離開了鄧融。鄧融不解其意,還怨恨他。
廉范到了洛陽,更名改姓,當了延尉獄卒。不久,鄧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陽下獄。廉范就在他身邊盡心盡力侍奉,非常辛苦。有一天,鄧融向廉范提出一個問題,說:「你怎麼長得像我以前的一個部下?」廉范說:「君困厄瞀(mao)亂耶?」(意思是說,您因目前困境折磨的看花眼了吧?)就不再說別的了。鄧融到監外就醫時,廉范也跟隨瞻養探視。直到鄧融去世,他也沒說明自己的身份。在鄧融過世後,他親自趕車將鄧融的靈柩送到南陽安葬,廉范葬畢鄧融才離開。
後來廉范做了官,曾任雲中太守,武威,武都兩郡太守,蜀郡太守。他一生都是在邊境做官,他在邊關開墾田地。常以種植收穫,以及用個人財物幫助親友和接濟窮人。
按照成都過去的官府定的規矩,為防止火災,禁止百姓在夜裡工作。其實暗地裡每天都有違反禁令的,只是相互包庇而已。廉范做太守時,他知道此事後,取消了禁令,並叫百姓儲水防火。百姓感到了方便。於是民間有歌謠唱道:「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無襦,今五絝」。這首歌謠是稱讚他為民造福的功德。歌謠中的「襦」即短衣服,「絝」即褲子,這民謠的意思是說,自從廉范來成都做官以後,夜間不禁止用火,百姓安居樂業,過去缺衣少穿,現在豐衣足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