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全國有1195家企業、2775個投資單位編造、虛報統計數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6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文隆綜合報導)中國的統計數據公信力一直受質疑。中共國家統計局最近核查發現,2017年以來,全國有1195家企業、2775個投資單位編造、虛報統計數據,最高虛報率高達56倍。
陸媒《財新網》報導,6月20日,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向第十三屆人大委員會提交的檢查「統計法」實施情況報告顯示,僅去年就有數千家企業數據造假。
報告稱,2017年以來,國家統計局根據檢舉線索核查2051家企業和2942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其中有1195家企業、2775個投資單位統計數據證實編造、虛報,比重高達52.3%和94%。
主要業務年營收在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天津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內蒙古開魯縣、遼寧西豐縣的企業違法虛報率,平均分別高達56倍、10倍和6.7倍。
報告說,在數據造假方面,有些地方:「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漏報重報、代填代報等統計造假問題較為突出。」甚至還會編造不存在的企業和投資項目,年年累計的結果,導致數據水分越來越大。
今年1月份,天津曾「自曝」濱海新區2016年GDP在擠水份之後,縮水近三成。內蒙古也「自爆」財政數據大幅造假,工業增加值灌水四成。
此外,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也承認財政數據大幅造假。
在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上,與經濟生產有關的數字造假並非新鮮事。1958年到1960年間中共推行的「大躍進」,就曾因為中央一系列不切實際的生產目標,地方之間彼此攀比和虛報,在實際產量不足但徵收數量仍大的情況下導致飢荒。
儘管有歷史教訓,中國地方虛報經濟數據的問題始終沒有消失,造假問題難以杜絕。
旅美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曾經分析,中共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失真,是因為中國政治體制中「數據出官,官出數據」這樣一種惡性循環。中國各級政府官員的業績和升遷都和當地經濟數據掛鉤,加上缺乏獨立監督機制,造成中國統計數據失去意義。
獨立經濟學家安迪‧謝(Andy Xie)也曾指出,中國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報告數字,存在歪曲數字行為。因為「中國沒有獨立的統計局。」
繁榮建在沙子上 吹牛越大代價越高
中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今年1月18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四大宏觀指標都是穩重向好,好於預期。2017年GDP實際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8%。從物價上看,全年CPI上漲1.6%,也好於預期。從國際收支看,國家外匯儲備年末近31400億美元。
針對一些省份出現的GDP擠水分問題,寧吉喆則回應稱:「十年前左右,發現地方數據總量加起來超過全國數據的情況,經過這幾年努力,差距在縮小,但仍然還是有差距。」
不過寧吉喆強調,「全國統計數據不因少數地方、企業、單位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存在問題而受影響。」
寧吉喆的說法引發輿論質疑:全國統計數據難道不是從各個地方統計上來加總的嗎?地方統計數據有水分,中央統計出來的數據真實性沒問題?
財經分析人士蔡慎坤撰文認為,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其實就只有幾個省市能實現財政盈餘,現在各地紛紛自曝家醜坦言造假,或許是因為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靠認錯認輸來爭取更多的補貼,就像大躍進後期一樣,吹牛越大的地方最終付出的代價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