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計劃於今年第三季通車,不過港府多番下調流量估算,或對營運開支造成重大負擔。(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6月20日訓】(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至今港府已經耗資近1200億建造的港珠澳大橋,預料今年通車,不過工程多次超支延誤,而且實際效率也成疑問。繼去年9月大幅調低大橋汽車流量預測,港府最近再承認客流量會比當年預估的低25%,並歸咎於深中通道的興建等。有專家指出,交通流量預測再下調,將令通車初期收入連營運開支也無法應付。
事實上,港珠澳大橋的籌劃階段中,三地(澳門、珠海、香港)政府就已經知悉同期興建的工程包括深中通道。深中通道連接深圳、中山及廣州南沙,提供8條行車道,預計2024年通車,造價446.9億人民幣。據悉免費讓民眾通行。
相較之下,港珠澳大橋提供6條雙向行車道,加上兩個口岸人工島及兩個隧道人工島,大橋主體造價約為1400億港元,僅香港政府需要支付近1200億,據悉每次民眾通行都需要支付約100港元費用。當時不少社會聲音均質疑港珠澳大橋的效率問題,認為深中通道啟用後,港珠澳大橋的客流量就會大跌,甚至無法維持營運開支,也是當時主要反對興建港珠澳大橋的聲音之一,而有關情況目前恐怕成為事實。
目前港珠澳大橋仍未完成建設,港府在上一次超支報告後,至少需要追加撥款23.6億港元。
而港府在2008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曾經引述三地政府委託專家做的報告,其中預測「2030年,大橋平均每日車流量有3.3萬架次,客流量有17萬人次;到2035年,平均每日車流量會升至4.2萬架次,客流量升至21萬人次。」而港府一直沿用有關數字回答媒體。
港府回應的數字多番浮動,不過其後預測的流量都比一開始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估算數字不斷浮動 是真是假?
不過,港府於去年9月在回應立法會提問的書面報告中率先調低大橋汽車流量預測,表示會比已開始估算的「每日車流量估計達到9200到14000架」還要低,但拒絕交代最新預測數字。有關說法引起各界不滿,有專家批評港珠澳大橋作為三地跨海大橋,本來「9200到14000架」的效率已經很低,港府再調低估算反映該橋的效率及建造目的根本成疑,通車初期可能連收入連營運開支也無法應付。立法會議員朱凱迪指出,政府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所承諾的經濟效益,到最後全都「貨不對辦」。
運房局局長陳帆今年1月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又提出了一組新數字,稱「2030年大橋每日車流量會有2.9萬架次,客流量有12.6萬人次;到2037年,日均車流量有4.2萬架次,客流量17.5萬人次」,數字明顯比2008年的預測低,與2017年的書面報告相比又高了許多,隨後港府就用這組新數字回覆質詢。
究竟哪一組數字才是比較準確的預測?還是全部都不準確?對於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港府反稱再作預測「已經沒有意義」。
《明報》報導,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郭家麒批評,港府2016年申請追加撥款的時候並沒有提供新的效率估算,而目前提供的新數字又沒有交代來源,做法相當「鬼祟」。郭亦質疑,高鐵、機場第三條跑道及深圳貨櫃碼頭也即將落成,港珠澳大橋屆時的使用量或許比新數字還要低至少一半。
港珠澳大橋跨海段建設工地。(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各界批「貨不對辦」 指港府淪國企「提款機」
立法會議員朱凱迪在2017年港府追加撥款時指出,政府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所承諾的經濟效益,到最後全都「貨不對辦」。「政府必須問責,公布大橋通車的最新估算流量數字,並檢討過往計算方法是否出錯,避免再有類似事件發生。」
大橋至去年香港政府已經耗用1123億港元,工程延期超過2年。大橋工程從開始到現在醜聞不斷,包括人工島被多次發現移位、工程物料造假、工程負責人及官員貪污頻生、工傷意外不斷等,被香港媒體形容為「血淚大橋」。
香港智庫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曾形容,港珠澳大橋工程超支已經完全失控,認為陸方指人工及材料價格上升的原因只是敷衍港人的藉口,直指大橋已經淪為「政治工程」。黎質疑國企因為背後有北京支持的因素,令港方工程師無法按照專業原則監督工程,而港府亦無力監管大陸承辦商。
黎批評港珠澳大橋屢次超支,反映當局視預算為無物,港府無力規管亦使誠信盡失。由於工程不能爛尾,黎質疑港府已經淪為國企「提款機」,預料工程將繼續超支,猶如「無底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