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了!怎麼能少了粽子出場呢?(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6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端午節來了,傳統華人家庭都已經張羅材料製作粽子,由於各地文化差異,粽子的風味亦不盡相同。港台地區流行的,就包括南粽北粽、鹹肉粽、鹼水粽、裹蒸粽、客家粽、涼粽等等。那港台人喜歡吃的是哪一種呢?其實無論哪一種粽子,都是代表了自己家鄉的風味,只要跟家人一起聚首分享,哪一種粽子都是最好吃的!
台灣人愛的粽
北部粽
台灣北部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事實上,每年端午節,台灣都會發生「南北粽大戰」,因為在台灣不同地區流行的粽子都不一樣。例如北部粽以油裹飯、餡料選用瘦肉、三層肉、香菇、鹹蛋黃(雞或鴨),或有花生、栗子、蘿蔔乾以及蝦米等,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以竹葉包裹重複蒸煮。按照台灣人的說法,就像是「披上粽葉的油飯」。
南部粽
台灣南部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南部粽的最大特色是投水煮食、較不油膩。同樣餡料選用瘦肉、三層肉、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蘿蔔乾,也有加入魷魚、蝦米的。南部粽用的「麻竹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氣味比較芳香,也有用月桃葉包的。
原住民粽。排灣族Cinavu。(圖片來源:排灣文化網)
原住民粽是台灣的一大特色,這些與漢人之粽外觀類似的傳統原住民食品,流行於魯凱、排灣、卑南等原住民部落。例如排灣族的傳統美食「cinavu」,會採用豬肉、山羌肉或山豬肉、魚肉、蝸牛、或南瓜、花生粉、芋頭粉、小米或小米粉等,以假酸漿葉、月桃葉包起來,水煮而成;還有一種類似的食物叫作「Avay」或「Qabay」,是以葉子把澱粉食材包裹起來的「粽子」,阿美族則也有類似的食物,稱為「Faes」。
客家粽
客家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作為台灣第二大族群,客家粽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客家粽餡料一般有滷肉、蘿蔔乾、滷花生、紅蔥頭等,也有加入豆干和香菇的,先入鍋煮、再撈起蒸,米粒會很有彈性、完全吸收餡料的香味,最後還要掛起來風乾。客家粽香味比較濃郁、味道比較重,這就是台灣客家人的家鄉風味哦!
香港人愛的粽
象徵「榮華富貴」的裹蒸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香港經常給人一種「榮華富貴」、物質十分富裕的感覺,雖然這只是一種錯覺,但也有一個最能體現這種感覺的粽子,就是廣東裹蒸粽了!裹蒸粽源自肇慶,是體型最大的粽子,足足要用三層十一片葉子:荷葉,竹葉和冬葉包裹,「一粒粽抵一桌菜」。上一代還有一種說法:「包得越大彩越有好意頭,越大只、這家人越巴閉(了不起)!」由於太大只,幾乎要包粽子的人用盡全身力氣才能扎實。裹蒸粽餡料五花八門,有燒肉,花菇,綠豆,瑤柱,火腿,鹹蛋黃,粟子、腩肉和臘肉,甚至有人還會加入鮑魚魚翅,一顯其「尊貴」地位,一家人分享起來也是賞心樂事!
鹹肉粽
廣東鹹肉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鹹肉粽是類似台灣北部粽的一種粽子,不過香港人並不會加入蘿蔔乾、花生這些配料,而是選用綠豆、蝦乾、乾貝、臘肉、咸蛋黃、五花肉等,同樣帶用濃濃的五香風味,是香港最多人愛吃的粽子之一。
鹼水粽
鹼水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鹼水粽一般是素粽,一般不包餡,本身沒有味道,多沾白糖食用,也有用紅豆泥或綠豆泥作餡者,就可以直接吃,口感軟糯、清香黏實、甜絲絲的,放進冰箱降溫後尤其可口。其中有一種源自廣西客家被稱為「灰水粽」的粽子,是先把荔枝柴和龍眼柴燒成灰,然後連上山採摘回來的榕樹葉混合山水一起煲,偶爾還會加上花生苗,煲完再經多重浸泡和十多次的過濾後,待涼成為灰水,再以灰水包裹的粽子,味道清淡甘甜,別有風味,在香港傳統圍村地區仍然留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