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組圖)


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
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曾做過一個試驗。

他將幾十隻小猴子分為兩組,一組可以在籠內追逐嬉戲,而另一組全部被單獨隔離開,每隻小猴子關在不同的籠子裡,不允許有跟同伴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後,在性格、行為習慣上,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時還會表現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試驗,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

玩耍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個意義,不僅在於遊戲有助於孩子的性格塑造,也能增進孩子在智力與體力上的良好發展。

可以說,「會玩」是孩子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01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說,「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許多家長會把「乖」作為評價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所謂的「乖」,就是聽話、不反抗、安靜。但太乖,不會玩,其實是一種缺點。

玩,是孩子用眼睛與雙手發現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川有個八歲的男孩子,他最大的興趣就是玩泥巴。在別的小孩都熱衷於放學之後看動畫、打遊戲時,他始終痴迷於玩泥巴,總是溜到自家後山的一片空地上玩泥巴,每次回家都是全身髒兮兮,可想而知他的父母會多麼的生氣。如此「不務正業」的愛好,還經常滿身是泥,簡直就是玩物喪志。直到有一次,父母悄悄地跟著他來到了後山,看到孩子用泥巴造出的東西後都傻眼了。

這哪裡還是泥巴?這簡直就是精緻的建築模型啊!這些「房子」不僅細節逼真,每個都具有設計感,還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條「河」的周圍,最前方還修建了一個迷你城牆。實在難以想像,這會是一個八歲男孩用泥巴創作出來的藝術品。

他在平時的生活中觀察到房屋建築的線條與結構,並在玩泥巴的遊戲中掌握到水與土的配比可以控制泥巴的軟硬度。稍加留心,稍加用心,就能成就一個孩子的創造力。

會玩的孩子,都是生活的主人翁。

家長在批評孩子貪玩時,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在玩耍中培養起來的興趣與愛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曾寫道: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善於觀察的孩子正在給小蘑菇拍照。
善於觀察的孩子正在給小蘑菇拍照。

02

2007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了5歲之後,他們的智力要比對照組的孩子高出許多,在問題解決能力上表現更加優秀。

而現在的家長,最大的恐懼就是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爭先恐後地對孩子灌輸應試教育理念。這些家長將成年人的現實和責任重擔加在孩子身上,將孩子玩耍的寶貴時間剝奪,從而也剝奪了孩子的創造力與幻想。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紐約有一個很潮的牙醫,名字叫愛德華。

他開辦的牙科診所是全美國最早使用數碼拍片的,也是最早使用電腦、採用電子郵件預約就診、安裝平板電視的診所,診所的平板電視還能上網,病人等候時還提供iPod。

1984年,兒子馬克出生的時候,愛德華做了一個決定,為兒子買一台電腦。

在電影《星球大戰》剛剛上映的時候,馬克萌生了自己拍電影的念頭,愛德華二話不說,給兒子買了一台手持攝像機。機器很大,愛德華就扛著機器和兒子一起拍了一部影片。

馬克喜歡玩電腦遊戲,愛德華就給他買了一台雅達利800,這可是八十年代最奢侈的遊戲主機。馬克十歲的時候,對電腦編程有了興趣,於是愛德華就和他一起學習寫程式,甚至請了一位軟體專家當家教。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但只要孩子有興趣,愛德華就全力支持,有時比孩子玩得還高興。

後來馬克考上了哈佛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創建了社交網路,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網路帝國。這個社交網路帝國就是我們熟悉的Facebook,而這個會玩的孩子,就是馬克・扎克伯格。

會玩的人拒絕平庸、拒絕乏味,能敏銳地察覺到時代的動態。

會玩的孩子更有創造力,更願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玩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把簡單的「玩」變成「好玩」,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懂得玩、會玩的人,在參與玩耍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自主與創新的意義,並且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也會將這種熱情帶入工作與學習中。

這樣的人,會有更高質量的生活。

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
兩個小旅行者在看地圖辨方向。

03

2014年,馬雲在上海市浙江商會第九次會員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說道:

「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2017年,在貴州「人工智慧」高峰對話上,馬雲又說道: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強迫他們去背,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馬雲的話絕不是危言聳聽。

未來,注定是屬於會玩的孩子的時代。

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棒的踢球姿勢。

去年在網上備受關注的個性女孩曾佳旎,不是學霸,卻被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等知名高校搶著要。

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就讀時,曾佳旎就曾斬獲了多達9項設計界的國際大獎,其中包括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紅點設計大獎。

這樣一個彷彿開了掛的女孩,實際上從小成績並不拔尖,一直處於中等水平。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曾佳旎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快樂童年。父母在她小的時候並不強制她去上補習班,週末有空就帶她去西湖邊玩,每星期至少要去一次。除了在城市玩,父母還經常帶她去周邊的城市玩,讓她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在其他同學都為各種培訓班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曾佳旎卻在西湖邊捉昆蟲、兜小魚,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開心地奔跑、嬉戲。

「現在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我爸爸媽媽從不逼我學習。」曾佳旎認為自己現在取得的成就與父母的鼓勵式教育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小時候學過一學期兒童畫和素描班,畫的第一張畫他們現在還保存著,當作寶貝一樣。」

曾佳旎在獲得國際大獎的一些設計,都是她基於生活當中的一些小小靈感,動用她在玩耍中獲得的想像力,才創造出這些別具一格的設計作品。

所謂的「玩物喪志」,就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玩夠,玩耍的天性被打壓。當他們能夠自己做主時,這種被壓抑的天性會被突然釋放出來,更容易讓自己沈迷在沒有質量的玩當中。

而會玩的孩子、玩夠了的孩子,無論到了什麼樣的環境,總能發現好玩有趣的事物,並且會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把遊戲變得豐富又好玩。

科技與玩具的發展正在不斷地影響孩子與世界的互動,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定是從科技中學習長大的一代,也勢必將創造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家長和教師切不可小看「會玩」的孩子
孩子在做模型飛機。(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德國哲學家席勒說過:「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玩耍是孩子接觸世界的第一步,也會是他實現自我的重要一步。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會玩的孩子,也許他看似不務正業,但他擁有比其他孩子更強的能力。

而且說不定某一天,他就玩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責任編輯:wend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