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8年3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夏紫雲綜合報導)3月26日,一群澳洲中國問題學者就新國家安全立法向聯邦議會遞交了一份聯合聲明,後以公開信形式發布在「政策論壇」(Policy Forum)網站上。作為應答,另一份由中國學者、僑民、中澳關係及澳亞關係組織署名的公開信也隨即發布,並被提交給聯邦議會委員會。「政策論壇」發布了第二封公開信,全文如下:
作為研究中國、華裔僑民、中澳關係及澳亞關係的學者,我們對中共干涉澳大利亞一系列有據可查的報導深感擔憂。我們堅信,將中共在澳洲的滲透活動進行公開辯論,對學術自由、民主權利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這場辯論是有價值和必要的。
這場辯論必須基於事實的研究和調查,而非被煽情主義或種族主義所驅動,並且不受「自我審查」的約束,這一點至關重要。澳洲應繼續進行這場辯論。事實上,華人團體是這場辯論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
中共在澳洲和其他國家涉嫌進行秘密恐嚇活動所引發的擔憂在持續上升,我們認為必須倡議對這些活動進行認真研究。將中共滲透定義為雙邊關係中不可接受且起反作用的行為,這才是朝中澳關係長期健康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我們認為,中共的一些活動對澳洲社會和政治構成了不可接受的干涉,這些活動在很多情況下限制了個人自由,阻礙了民主進程並影響國家安全,還有可能損害澳大利亞的利益和主權。據我們瞭解,澳洲安全情報組織不會隨便做出對外國干涉的嚴重警告,所以對有關警告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因此,澳洲政府和社會必須對以下活動保持警惕:
.中共官員或其代理人在澳洲國土上進行間諜活動和其它非法活動
.企圖干涉政治選舉
.直接和間接控制澳洲中文媒體
.針對澳洲華人(包括澳洲公民和永久居民)在澳洲的政見和政治活動進行的威脅
.利用政治捐款和代理人的影響力,意圖改變澳洲政府政策
.透過接管和滲透等方式,審查監控華人社區團體對政治敏感話題的討論,提高中共政府在華人社區中的影響力
.建立中共政府支持的大學校園組織,用於監控中國學生
.干涉學術自由
.培養澳洲名人試圖影響公眾和精英觀點
.中共秘密組織帶政治目的遊行集會
如果此類活動確實存在,澳洲政府應積極採取適當措施來對抗外國干涉和主權威脅。我們認識到現有立法的不足,有必要制定適合當今情況的法律。就像最近向議會情報與安全聯合委員會提交意見的很多人一樣,我們對目前起草的法案是否可被接受、或是否需要進行重大修改等問題各持不同看法。我們得指出,擬議中的法律並不僅僅針對中國,也不應只針對中國。
近年來,中共企圖對澳洲施加影響力和干涉的企圖愈發昭然若揭。按照最近的中國政府改組公布,中國各媒體將由中宣部統一指揮,統戰部對海外華人的管轄權也將大幅度擴張,這些發展趨勢顯示,中共對澳洲的干涉會有增無減,並可能遺毒深遠。
關於目前所熱議的「種族歧視」話題,我們認為,任何歧視華裔血統的人的行為都應遭到抵制。種族歧視為澳大利亞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頁並延續至今,我們堅定的反對這種行為。
然而我們確實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到對中共在澳洲和其他國家進行的各種活動是否合法的討論中來,這一切並非單純根源於「種族歧視」,而是出自對澳洲國家利益、立國之本和弱勢群體權益的真切關懷。許多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華裔移民和來自新疆、西藏的移民,都是中共政策下的受害者,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場辯論進行下去。
所以,清楚的區分華裔和中共及其代理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不應在公開辯論中混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澳洲的華人移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而中共卻聲稱所有這些人都應對中共定義下的中國宣誓忠誠,這一點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所有涉及少數族裔的辯論,都難免被危言聳聽者和帶種族主義情緒者左右,但這些都是邊緣化的個別情況,不能以此來定義這場有關中共干政的重要辯論。我們應繼續抵制「自我審查」傾向,並把辯論常規化,成為討論澳洲國家利益的正常話題。只有在這情況下,這場辯論才不會被歪曲事實或別有用心的極端主義者所帶偏。
任何涉及「種族主義」的指控,都需要嚴肅對待,但我們對於中共的伎倆,也應該有所警惕。中共總喜歡以「種族主義」為藉口,給澳洲強加罪名,目的是使所有人害怕而噤聲,從而扼殺這場應有的辯論。中共除了給我們安插「種族主義」的罪名,滲透華人社區,還希望把自己偽飾成海外華人的保護者的形象,讓華人社區和澳洲社會隔絕開。
如果我們繼續對中共的行為聽之任之下去,它們就會製造更多的社區分裂,挑起更多的種族仇恨,弱化澳洲政府同華人移民間的正常交流,削弱華裔澳洲人的民主意識。
我們非常歡迎澳中之間的更多互動,包括社區、文化和商貿等多個層面。我們相信所有華裔澳洲人,無論公民還是永居者,都應該在我們國家的民主系統中享受同等的自由。他們有權對任何問題發表意見,對任何政策表達支持或反對態度。無論是在澳洲大學任職的學者,還是來自大陸、港臺的中國留學生,都應在不懼怕強制審查的前提下自由表達個人意見。
澳大利亞擁有成熟的多元文化社會體制,我們有能力也願意讓這場深具意義的辯論平衡、誠實、透明而強有力的持續下去,同時不損害中澳外交關係。我們呼籲所有參與到這場辯論的人,共同努力實現這一目的。
簽名者:
Nathan Attrill,澳國立大學Crawford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候選人
BørgeBakken,澳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訪問學者
Mark Beeson,西澳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
Nick Bisley,拉籌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國際關係教授
Kevin Carrico,麥考瑞大學中國問題講師
Anita Chan,澳國立大學政治和社會變遷部、中國日報合作主編
Chen Jie,西澳大學政治科學和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Chin Jin,悉尼大學社會和政治科學學院大中華地區研究員
Malcolm Cook,ISEAS-YusofIsha學院高級研究員、Lowy學院非常駐研究員
馮崇義,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副教授
Antonia Finnane,墨爾本大學歷史與哲學研究學院教授
John Fitzgerald,斯威本科技大學社會影響中心名譽教授
Gerry Groot,阿德萊德大學中國問題高級講師
Gu Ming,悉尼科技大學政治科學/中國研究博士、博士後研究助理
Ian Hall,格理菲斯大學亞洲學院國際關係教授
Terence Halliday,澳國立大學制度和全球管理學院名譽教授
Ben Hillman,澳國立大學Crawford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Bruce Jacobs,莫納什大學亞洲語言名譽教授
Alex Joske,澳國立大學學生、中國研究員
Mei-fen Kuo,昆士蘭大學歷史專業研究員
James Leibold,拉籌伯大學政治和亞洲研究副教授
Lin Bin,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政治科學家
Paul Macgregor,The Uncovered Past學院澳洲中國歷史/遺產諮詢顧問
Anne McLaren,墨爾本大學亞洲學院FAHA中國問題教授
Dominic Meagher,獨立中國問題分析師、經濟學家
Rory Medcalf,澳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教授
Paul Monk,澳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前「中國圓桌」主席、Thunder from the Silent Zone;Rethinking China(2005)一書作者
Adam Ni,澳國立大學戰略和防禦研究學習中心中國研究員China
Benjamin Reilly,默多克大學公共政策和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系主任
Kaz Ross,塔斯馬尼亞大學亞洲研究講師Lecturer in Asian Studies,
Fred Smith,麥考瑞大學安全研究和犯罪學部門講師
Jonathan Unger,澳國立大學政治和社會變遷部教授
Sue Wiles,中國問題學者、編輯、翻譯員
Wai Ling Yeung,科廷科技大學前中國研究中心主席、退休學者
ZhongJinjiang,中國民主聯盟主席、劍橋大學中國經濟學博士申請人
Joseph Cheng Yu-shek,香港城市大學退休教授、真正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True Democracy)召集人
Andrew Forrest,迪肯大學博士、前澳洲總理內閣國際事務部中國政策諮詢員
John Minford,澳國立大學中國問題榮譽教授
Terry Narramore,塔斯馬尼亞大學國際關係講師
David Schak,格裡菲斯大學副教授助理
Martin Williams,悉尼科技大學博士
上述簽名者呼籲所有研究中國、華裔僑民、中澳關係及澳亞關係的學者共同簽名,有意聯署者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