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3月29日訊】據《果殼網》報導,1979年到1990年,俄羅斯貝加爾觀察站標記了10460只黃胸鵐(Emberiza aureola)。而2012到2015年間,這個站一共標記到了9只。
去年底,黃胸鵐正式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距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你也許從未聽說過這種小鳥,但你很可能聽過它的另一個名字——它在菜單上的名字:禾花雀。
不久以前,禾花雀/黃胸鵐還是一種漫山遍野的鳥。2004年之前,它的評級還是最安全的「無危」;那年發表的數據認為僅在歐洲就有60000-300000只個體,全球數據應該數倍於此。
到了2015年,同一組研究者估計,歐洲的成年黃胸鵐數量大約是120-600只。人們仍在爭辯它在亞洲東部的種群受到了何種打擊;最悲觀的場景下,十年裡它減少了99%。
乍看起來,這樣一種鳥類竟然會瀕危,似乎是件難以想像的事情。要知道,它的繁殖地從芬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向東橫穿蒙古和中國北部,直到俄羅斯的最東端還有韓國和日本。如此廣泛的分布,而且很多地區都人跡罕至,應該無論如何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可過去二十年裡我們卻眼睜睜看著它從西到東逐漸消失,芬蘭已經有將近10年沒有哪怕一隻黃胸鵐現身了,日本也已連續幾年只能找到幾對而已,不久前剛找到一個30對的種群已經是特大喜訊。今年夏天,研究者們在俄羅斯薩哈林省的一個重要繁殖地一共找到了17只;黃胸鵐研究者、國際鳥盟研究員陳承彥說,就在不太久之前,一早上就能找到這麼多。
俄羅斯的研究者曾經對此十分困惑,他們猜測可能水壩影響了繁殖地草原,或者農業生產方式變化導致適合黃胸鵐越冬的稻田正在減少,但這種級別的變化根本不足以解釋它過去二十年裡的斷崖式崩潰。
他們那時還不知道,黃胸鵐面臨著另外一個致命問題。它們是候鳥,每年遷徙到南方越冬;而它們遷徙之路要經過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中國。在這裡,黃胸鵐是一種美食。
佛山一個黑市一天之內就賣出了約1萬隻。東莞則驕傲地把「三禾宴」(禾蟲、禾花鯉、禾花雀)稱為本地頭號美食。道理上講,黃胸鵐作為稻田常見物種,成為飲食傳統的一部分原本並無不妥;但它已經異化為非理性的奢侈消費和身份象徵。黃胸鵐不過麻雀大小,當年都是論串賣,但如今因為稀缺,每隻的價格動輒上百元,還經常用其他的鵐類冒充。酒店一般以一人一隻的方式上菜,但極端奢華的宴席可以一次吃掉數百隻。
隨著黃胸鵐的種群崩潰,抵達越冬地的鳥兒越來越少,獵人已經向北轉移,在遷徙的半路上截殺。2008年浙江省攔截了一批正向南方轉移的禾花雀,僅這一次就是4300只。
看起來,黃胸鵐即將成為百年來第一個被吃絕種的生物。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它還數量如此眾多,還曾被無數人目睹,還曾是廣袤大地上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啊。它不像老虎躲藏在深山間,也不像大象生活在萬里之外的非洲草原。二十年前還有很多廣東人見過數萬隻黃胸鵐成群遷飛的場景,十幾年前北戴河的觀鳥者還會為鋪天蓋地的黃胸鵐而驚嘆。這樣一種鳥兒就這麼沒了,人們難道不會覺得缺了點兒什麼嗎?
也許真的不會吧。誰還記得熊貓的分布曾一直延伸到河北山西?誰還記得白鱀豚在東晉郭璞筆下還是「江中多有之」?廢墟被我們當成新的常態,然後繼續迎接新的廢墟;最終我們不但丟失了一個豐盛的世界,甚至根本不知道它曾經存在過。
責任編輯:傅美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